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馀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是苏轼怀念妻子王弗所作。上片写苏轼在妻子王弗灵柩前的烧香忆旧情景。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暗含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全词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金炉(2)犹暖麝煤(3)残。惜香(4)更把宝钗(5)翻。重闻(6)处,馀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得所剩不多了。爱惜这香,哪怕剩得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味还存在,且更胜从前。

背人(7)偷盖(8)小蓬山(9)。更将沈水(10)暗同(11)。且图得,氤氲(12)久,为情深、嫌怕(13)断头烟(14)

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得更久一些。这么做是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熄灭。

注释

(1)翻香令:词牌名,创于苏轼,因词中有“惜香更把宝钗翻”,故名。《词式》卷二谓“全调只有此一词”。

(2)金炉:金属铸的香炉。

(3)麝煤:即麝(shè)墨。

(4)惜香:珍惜麝香、供香。

(5)宝钗: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6)重闻:再嗅。

(7)背人:趁人不知道,躲避着人。

(8)偷盖:暗暗地盖上。

(9)小蓬山:相传为仙人居地,这里代指香炉。

(10)沈水:即沉水、沉香木。

(11)然:“燃”的本字。

(12)氤氲:弥漫的浓烈的香气。

(13)嫌怕:厌弃而害怕。

(14)断头烟:断头香,谓未燃烧完就熄灭的香。俗谓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创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苏轼还朝,除判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事。五月,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六月,王弗灵枢葬于京城西,《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该词是苏轼在殡仪式后怀念妻子王弗所作。

文学赏析

上片,写灵柩前的烧香忆旧情景。第一句用了主谓语忆旧。忆当年,每天祝福的烧香的“金炉”暖气犹存,伴读时的“麝煤”已是所剩无几了。第二句用递进句忆旧。忆当年,君“借香”希望香气长留身边。更为可贵的是,用“宝钗”将那残余未尽的香翻动,让它全部燃烧完毕。最后四句用叙述的语言写现实。“重闻”那个地方,“余熏”还存在。“这一番气味”远远超过了从前的烧香祝福。整个上片饱含着浓烈香气,以象征着苏轼与王弗昔日幸福绵绵。

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第一、二句写感情上的隐私:“背人偷盖”着小蓬山式的香炉,再把沉香木加进去,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这是为了什么,最后几句,从两层意思上作了回答:一是“且图得,氤氲久”;二是“为情深,嫌怕断头烟”。尽管“嫌怕断头烟”是陈旧习俗,但反映了苏轼对妻子王弗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全词,从表面上来看是咏一个妇女焚香,羞怯的希望香气溜得更长久,以象征幸福绵绵。实则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就香炉焚香、今昔对比之景来怀念王弗。“背人偷盖小蓬山”,这一举动,虽极微小,但典型地刻画了苏轼的虔诚专一爱情。“嫌怕断头烟”,不免含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一个侧面更加强化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石声淮.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18
  • [2]李超宇.钦定四库全书精编·集部(第二卷).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1022
  • [3]朱靖华 饶学刚 王文龙 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