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2)无留意。四面边声(3)连角起。千嶂(4)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5)归无计。羌管(6)悠悠(7)霜满地。人不寐(8),将军白发征夫泪。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注释

(1)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7)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不寐:睡不着。寐:睡。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文学赏析

范文正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渔家傲·秋思》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东坡、辛稼轩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髮人。「人不寐,将军白髮征夫泪」,这十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秋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文正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髮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馀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渔家傲·秋思》是范文正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髮,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文正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文正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文正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髮「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

范仲淹

范仲淹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参考资料

  • [1]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 两宋卷 第1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第35-37页
  • [2]王国维著;墨香斋译评.人间词话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5页
  • [3]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经典诵读 小学篇 高年级: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07: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