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起笔劝勉友人不要再因“春阴”而逗留,应早日出发,因为整个春天都没有不阴的时候。再就“人情”与“客路”闲闲道来,充满感慨叹息之情。过片即景生情,以梅、柳起兴,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并殷勤关照友人到了松江那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别忘了作几首诗寄回来。全词虽是写送别,却并未过多渲染离别之苦,尤其是听别语以慰相思,写得缠绵柔厚,情浓语真。结尾暗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融会吴中风景,颇见生活趣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3)人情展转(4)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不要因为春季的阴天而延误了行程,毕竟春天来了以后就总是连日阴天。只有在无权无势的时候才能看清人情冷暖,如同走完崎岖的山路,才能体验行路的疲倦劳累。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5)

梅花似雪,春柳如丝,好像在安慰你不要为离别而忧愁。你将要去的吴中是景佳鲈美之地,正可在松江上坐着小船,饱尝佳肴美酒,吟诗作赋。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醉梅花”等。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2)欧阳国瑞:江西铅山人,朱熹《跋欧阳国瑞母氏锡诰》:“淳熙己亥春二月,熹以卧病铅山崇寿精舍,邑士欧阳国瑞来见,出其母太孺人锡号训辞及诸名胜跋语,俾熹亦题其后。熹观国瑞器识开爽,陈义甚高,其必有进乎古人为己之学而使国人愿称焉。”欧阳国瑞于何年入吴,其事无可考。

(3)春来未有不阴时:谓人日前后春寒天阴。化用唐杜甫《人日两篇·其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4)人情展转: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展转,反复,变化。

(5)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言友人此去吴中,正是景佳鲈美之地。用西晋张翰弃官南归事。《世说新语·识鉴》谓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短篷,矮篷,代指小船。炊饭,一作“炊饮”。松江:吴淞江的古称。一名松陵,又名笠泽。源出苏州之太湖,盛产鲈鱼,味尤美。南宋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细捣枨虀买鲙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创作背景

《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该词具体作年不可考,邓广铭先生根据欧阳国瑞为铅山人,且广信书院本置该词于与吴子似有关诸词之前,认为该词作于辛弃疾铅山新居经始之时。欧阳国瑞是辛弃疾的友人,将要前往吴中(今江苏苏州),辛弃疾写下这首词为他送行。

文学赏析

江西铅山人欧阳国瑞游吴中,闲居瓢泉的词人临别赠词。词将别时的关爱,别后的思念,借着自己的以往生活经验来表达。全词并无离别之苦,反倒是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生愁。闲闲道来,余味甚足。

上片写别时。开头两句点出送别的时间正是阴雨绵绵的春季,词人劝勉友人不要再因“春阴”而逗留不去,应早日出发,因为整个春天都没有不阴的时候。这两句劝得有趣,因为春阴不行本来只能是友人的借口,其真实的原因,一是留恋故乡和友人,二是因为畏怯前途难料,世路坎坷。作者只就春阴立言,意余言外,而友人与他彼此会意。这比直说无余要妙。“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人情”与“客路”——友人最为关心之处,闲闲道来,而感慨叹息之情,充溢其中。这两句体验十分深刻,可谓生活至理。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不一而再地沉落于其中,根本难以对人生作这样勾魂摄魄的形容。

下片叙别后相思。古人曾经折梅枝以寄友人,也曾折柳枝以赠行人,过片就即景生情,以梅柳这两种与别情、与友情有关的意象起兴,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尤其是听别语以慰相思的言语,写得缠绵柔厚,情浓语真。“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词人殷勤关照友人,到了松江那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当你在小船上吃着鲜美的鲈鱼饭时,别忘了作几首诗寄回来啊。这两句词,融会了作者自己在吴中的生活经验,也融入了晋代张翰的典故,写吴中风景,信手拈来,贴切如画,颇见生活趣味。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 [1]谢俊华注.辛弃疾全词详注 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541
  • [2]辛弃疾著;崇贤书院释译.经典传家 图解辛弃疾词.合肥.黄山书社.2016.342
  • [3](宋)辛弃疾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521-522
  • [4]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宋词鉴赏辞典 南宋·辽·金 新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