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描写北固山雨后清丽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客游在外难以排遣的幽怨,下片描写了作者有家难回,于是借酒消愁却又难以解忧的愁怀,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的浓郁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通过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层层递进的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全词语意沉痛,风格深沉凝重,情意缠绵,富有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雨后春容(2)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3)终难洗。北固山(4)前三面水。碧琼(5)梳拥青螺髻(6)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衹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7)归计(8)。白首送春拚一醉(9)。东风吹破千行泪。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衹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注释

(1)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春容:春天的景物。

(3)幽恨:深恨。此处指郁结于心的乡愁。

(4)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5)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水。

(6)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7)真个:真的,的确。个,助词。

(8)归计:回乡的打算。

(9)拚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任杭州通判,他和故乡亲友的联系全靠江船通邮,熙宁六年(1073)腊月,苏轼受转运司之命赴常、润、苏、秀等州赈灾救济。次年,即熙宁七年(1074)春,苏轼在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信中殷勤致意,询问归期,苏轼的思乡之情便难以抑制了,在身为宦游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作了《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这首词。

文学赏析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弧形的江面,彷彿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上阕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阕紧承上阕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衹能是藉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衹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藉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9
  • [2]王克俭.苏轼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21
  • [3]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