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溪与渔者宿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蓝田溪与渔者宿》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以渔父为题材的诗作,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情景,相较于传统作品别出蹊径,饶有新趣。诗的前四句写蓝田溪的清幽静谧之景,中四句写渔翁的清静被泊胸怀,后四句写与渔翁的一夜之宿和依依惜别之情。全诗条理清晰,感受真切,意境明丽,令人神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2)

我独自漫游在这山水间,常常忘却归途,更何况正身处这隐逸避世的好地方。

(3)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我在清澈的冷泉中洗涤头发,月光皎洁,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更怜垂纶(4)叟,静若沙上(5)

我更加怜爱那位垂钓的老者,静静坐着,仿佛沙洲上的一只白鹭,与世无争,宁静致远。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我们一同谈论着超脱尘世的情怀,仿佛能跨越千里之遥,共赏那浩瀚江湖的无限乐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7)秋山曙。

芦苇丛中野火已尽,夜色退去,浦口边的秋山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叹息分枝禽(8),何时更相遇?

望着那些因栖息而分散的鸟儿,我不禁感叹,不知何时还能再次与它们相遇。

注释

(1)蓝田溪:即蓝水。源出陕西商州西北青岭,西北流入蓝田县界。

(2)隐沦处:埋没沉沦之处,隐居之地。

(3)濯:洗涤。

(4)垂纶:垂钓。传说姜太公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后常以“垂纶”指隐居或退隐。纶,钓丝。

(5)鹭:鸟名。体型高大瘦削,喙强直而尖,颈、足长,涉水觅食。

(6)沧洲趣:隐士的乐趣。沧洲,滨水之地,古代称隐者所居的地方。

(7)浦口:小河入江之处。

(8)分枝禽:言禽鸟各栖一枝。

创作背景

《蓝田溪与渔者宿》这首诗作于诗人任蓝田尉时。诗人独游蓝田溪,遇见了垂钓的渔翁,不禁羡慕起隐士的乐趣来,“与渔者宿”而作此诗。

文学赏析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渔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诗人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蓝田溪与渔者宿》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此时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典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等。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

作者简介

钱起

钱起

唐代诗人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区)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有《钱考功集》。

参考资料

  • [1]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17.637
  • [2]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59
  • [3]奥森书友会.大美中文课之唐诗千八百首(下).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