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温公挽词三首·其一

恭默思良弼,诗书正百工。

事多违谢傅,天遽夺杨公。

一代风流尽,三师礼数崇。

若无天下议,美恶并成空。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丞相温公挽词三首》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组诗,收录于《全宋诗》中。这组挽词紧紧扣司马光的事业落笔,写得庄重肃穆,雍容典雅。第一首诗以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作比,赞美司马光是一代贤相,对司马光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恭默思良弼,诗书正百工。

司马丞相堪为君王的贤良辅弼,其道德文章堪作百官楷模。

事多违谢傅(1),天遽夺杨公(2)

可惜事与愿违,他就像谢安和杨绾一样本志不遂。

一代风流尽,三师(3)礼数崇。

一代风流人物就这样遽然凋谢了,卒后赠封太师,葬礼也非常隆重。

若无天下议,美恶并成空。

如果没有天下舆论众口一辞的哀悼赞叹,那么死后的封赠全不值分文。

注释

(1)谢傅:即东晋宰相谢安。

(2)杨公:即唐肃宗宰相杨绾。

(3)三师:古代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师”,是一种荣誉街,一般封赠元老重臣。

创作背景

北宋的司马光是著名历史学家,又是政治家,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神宗逝世,哲宗登基,反对变法的一派得势,司马光迁门下侍郎,拜尚书左仆射,也就是成为丞相。他执政后,全部废除新法,但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即病死,为政不到一年。死后封太师、温国公,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安葬。陈师道《丞相温公挽词三首》就写于此时。

文学赏析

挽词得说好话,但要说得恰到好处也并不容易。在现代看来,司马光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完成《资治通鉴》这一空前历史巨著。但当时的人,像陈师道,则认为首先要从司马光的政治事业上来褒扬他。这组挽词就紧紧扣住了司马光的事业落笔,写得庄重肃穆,雍容典雅。

第一首诗一开始就拉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作比,赞美司马光是一代贤相。“恭默思良弼”用《尚书·说命》里的典故。所谓“恭默思道,梦帝赉于良弼”,说商王武丁沉思治理天下之道,梦见天帝赐给他贤良辅弼,后来果然得到傅说。这是比喻宋哲宗起用司马光。“诗书正百工”,是说司马光的道德文章都足以领袖群伦,做百官的楷模。“诗书”,代指儒家经典,“百工”即百官,语出《尚书·尧典》:“允釐百工。”首联这种写法一下子就把司马光捧得很高,有高屋建瓴之势。颔联又推出两位名相。“谢傅”即晋代名臣谢安,《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出镇新城,疾笃还都,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既薨,赠太傅。”“杨公”是唐肃宗的宰相杨绾,他死后,肃宗曾慨叹说:“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绾之速耶!”这一联很快进入“挽悼”的主题,干净利落。司马光为相一年就病死,政治上的抱负没有充分施展,但已经起到了中流砥柱、改变政局的作用,正如他的铭诗所说:“为政一年,疾病半之。功则多矣,百年之思。”因而用“本志不遂,深自慨失”的谢安和安史之乱后正待“致太平”的杨绾两人早死作比,就把司马光当时的地位、作用一笔道出,深深的哀痛之情也不言而喻了。

颈联正面描写司马光逝世。《南史》记载张融哭其兄张绪说:“阿兄风流顿尽!”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中有“一代风流尽”,陈师道借用此句,比喻当时的风云人物司马光之死十分恰当。司马光死后封为太师,葬礼隆重,这就是所谓“三师礼数崇”。这一联上句正面抒写对一代风流人物遽然凋谢的哀悼,全从一个“尽”字流露出来,有无限悠悠情意,下句则侧面烘托,写死后哀荣,表现了慰藉赞美之情。两句诗表达的感情既一脉相承而又各有侧重,正是所谓“烘云托月”。

最精警的是末联:“若无天下议,美恶尽成空。”如果没有天下舆论众口一辞的哀悼赞叹,那么死后的封赠、哀荣,全不值分文。以“天下议”作为衡量评价死者的最高标准,这一见解不同凡响。作为保守派领袖的司马光能否博得“天下”普遍的肯定,那是另一个问题,所谓“天下议”实际上不过是反对新法的一派人的舆论而已。但从诗的本身来说,这是一个精彩的结尾,一下子提高了诗的境界,给人以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作者简介

陈师道

陈师道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

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参考资料

  • [1]梁归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