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赋

《南越志》:“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尝以五六月发,未至时,鸡犬为之不鸣。”又《岭表录》云:“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仲秋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子盍备之?”

语未卒,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鷁。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予乃入室而坐,敛衽变色。客曰:“未也,此飓之先驱尔。”

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虎豹詟骇,鲸鲵奔蹙。类巨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父老来唁,酒浆罗列,劳来僮仆,惧定而说。理草木之既偃,辑轩槛之已折。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已而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湛天宇之苍苍,流孤月之荧荧。

忽悟且叹,莫知所营。呜呼,小大出于相形,忧喜因于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吹万不同,果足怖耶?蚁之缘也吹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夫嘘呵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鹏水击而三千,抟扶摇而九万。彼视吾之惴栗,亦尔汝之相莞。均大块之噫气,奚巨细之足辨?陋耳目之不广,为外物之所变。且夫万象起灭,众怪耀眩。求仿佛于过耳,视空中之飞电。则向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飓风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过创作的一篇赋,文章题材新颖,对飓风袭击的描写细腻逼真,堪与宋玉的《风赋》媲美,且有新意。作者发挥赋体文的长处,在大量铺叙中,充分使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段,形象地描写了飓风来临前奇异的征兆和紧张的气氛,来到时的凶猛声势和强大的破坏力,过境后的一片寂寥气氛以及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从静到动,从动到静,细心刻画,大笔渲染,形成强烈的对比,成功地再现了沿海地区虽屡见不鲜却令人见而丧胆的自然灾害。篇末抒写感受,带有浓厚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反映了老庄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南越志》:“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尝以五六月发,未至时,鸡犬为之不鸣。”又《岭表录》云:“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南越志》:“熙安县一带多飓风。所谓飓,是指齐具四面来风。飓风常发生在五六月间,将临未临时,鸡犬都有预感而不敢鸣叫。”又,《岭表录》说:“秋夏之交,有种像霓虹似的彩色光圈出现在天上,叫做飓母,这预示着一定有风暴。”

仲秋(1)之夕,客有叩门,指云物(2)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3)非祥。断(4)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5),此飓之(6)也。子(7)备之?”

仲秋时节的傍晚,有客人敲门,指着日旁云彩告诉我说:“海上的气象很恶劣,不是妖气也不是吉兆,半截霓虹伸入海里,另一端指向北方,红色的云簇拥着太阳向南方移行,这是飓风初起的征兆。你为什么不防备它呢?”

语未(8),庭户肃然(9),槁叶蔌蔌(10)。惊鸟(11)呼,怖兽辟易(12)。忽野马之决骤(13)(14)退飞之六(15)。袭土囊(16)而暴怒,掠众(17)叱吸(18)。予乃入室而坐,敛衽(19)变色。客曰:“未也,此飓之先驱尔。”

话未说完,院落一片严酷萧杀气氛,枯叶纷落,受惊的鸟急促呼叫,吓坏了的畜牲惊退躲藏。风忽然来到,像野马狂奔,将飞逃的鷁鸟抛上高空。飓风暴跳振怒着侵袭土穴山洞,气流从众多洞穴中掠过。我便躲入屋坐下,紧裏衣襟,惊恐失态。客人说:“还未到呢,这只是飓风的开路先锋罢了。”

少焉,排户破牖(20)(21)(22)屋。(23)击巨石,(24)乔木(25)。势翻渤澥(26),响振坤轴(27)。疑屏翳(28)赫怒(29),执阳侯(30)而将(31)。鼓千尺之涛澜,襄百(33)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34),会千车而争逐。虎豹(35)骇,鲸鲵奔蹙(37)。类巨鹿之战(38)(39)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40),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41)毛耸,索气(42)侧足(43)。夜(44)榻而九(45),昼(46)龟而三卜。(47)三日而后息也。父老来(48),酒浆罗列,劳来(49)僮仆,惧定而(50)。理草木之既(51)(52)轩槛(53)之已折。补茅屋之罅漏(54),塞墙垣之(55)缺。已而(56)山林寂然,海波不兴。动者自止,鸣者自停。(57)天宇之苍苍(58),流孤月之荧荧(59)

过了一会儿,飓风推门破窗而来,坠瓦拆房。撞击掀落巨石,将高大树木折弯或拔起。气势翻腾渤海,响声振动大地。怀疑是风神震怒,前来捉拿波涛之神赴刑场。振荡起千尺巨涛狂浪,泛滥淹没几百尺高的山谷。每次巨浪翻卷都带走大量泥沙,再次冲撞便冲塌那些石质不牢的山崖。像万马一齐狂奔乱跑,千车聚集竞争追逐。虎豹闻声惊怕,鲸鲵见状急逃。好像巨鹿战场上呐喊声震天动地;又像昆阳战役,百万大军全都在一战中被消灭。我也被这风势吓得双腿颤抖、毛骨耸然,不敢呼吸,不敢正立。夜里睡不安宁,拍着床,换了许多次位置,白日再三地用龟占卦。大概三天后风停人安定。长辈们来慰问我,摆酒菜压惊。也慰劳佣人,让他们不再害怕而变得高兴。大家把吹倒的草木扶起,将吹断的栏杆整理,把草屋的漏洞补好,将院墙的缺口塞住。不久,山林一片寂静,海面平静得一点波浪都没有,所有动荡的都自动停止,所有鸣叫的都自动停息。清澈的天空一片深蓝,天边的孤月闪烁着清冷的微光。

忽悟且叹,莫知所(60)。呜呼,小大出于相形(61),忧喜因于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62)巨耶?吹万(63)不同,果足怖耶?蚁之(64)也吹则坠,(65)之集也(66)(67)。夫嘘(66)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鹏水击而三千,(68)扶摇(69)而九万。彼视吾之惴栗(70),亦尔汝(71)之相(72)。均大块(73)噫气(74)(75)巨细之足辨?(76)耳目之不广,为外物之所变。且夫(77)万象起灭,众怪耀眩。求仿佛(78)过耳(79),视空中之飞电。则(80)之所谓可惧者,实耶,虚耶?惜吾知之晚也。

我突然醒悟并感叹,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啊!所谓的大小要在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现,所谓忧喜要在互相遭遇中产生。早先发生的狂风,真是那样巨大吗?助育万物的大自然千变万化,真的值得害怕吗?蚂蚁爬树,吹阵风就能使它们掉下地;蚊蚋群集,呵口气就可将它们抛上天。本来吹气是无法用来振荡物体的,但用于这两种小虫身上就很可怕。大鹏振翼拍水低飞三千里,而后聚集旋风高飞九万里。它看到我们在飓风来临时恐惧发抖的样子,也就像我们看到蚁蚋不禁吹呵时那样忍俊不禁。都是大自然中呼出的气流,何必去分辨是大小呢?只因为我们见闻不多,才被外界事物改变心态。再说自然界万物兴灭不定,让人们奇怪得眼花缭乱。探究那隐约入耳的雷声,观察天空飞逝的闪电。那些一贯以来认为可怕的东西,是真的?还是虚无的?遗憾的是我领悟出这些道理太晚了。

注释

(1)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仲:地位居中的。

(2)云物:日旁云气的颜色,古人凭以观测吉凶水旱。

(3)祲:不祥之气,妖气。

(4)霓:即副虹,有时与虹同时出现,彩带排列的顺序却与虹相反,内红外紫,色比虹淡。

(5)翔:行走时张开双臂。

(6)渐:事物发展的开端。

(7)盍:何不。

(8)卒:完毕,结束。

(9)肃然:萎缩,肃杀,严酷萧瑟。

(10)蔌蔌:风声劲疾,风吹叶落。

(11)疾:急速,猛烈。

(12)辟易:惊退。

(13)决骤:急速奔跑。

(14)矫:举起。

(15)鷁:古籍中一种能高飞的水鸟。

(16)土囊:土穴。

(17)窍:洞穴。

(18)叱吸:呼吸,指气流在众窍中出没往来。

(19)敛衽:收紧衣襟。衽:衣襟。

(20)排户破牖:排:推开。户:门。牖(yǒu):窗。

(21)殒:坠落。

(22)擗:剖开。

(23)礧:通“擂”,打、冲击。

(24)揉:使东西弯曲。

(25)乔木:树干高大、枝干分明的树木。

(26)渤澥:渤海的古称。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为渤海,故东海亦有渤海、沧海之称。

(27)坤轴:地心。坤为八卦之一,代表地。

(28)屏翳:神名,所指有云神、雨神、雷神、风神,此处应为风神。

(29)赫怒:勃然震怒。

(30)阳侯: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31)戮:杀。

(32)襄陵:洪水泛滥。襄:冲上。

(33)仞:古代长度单位,约七尺到八尺。

(34)骛:乱驰,交驰。

(35)詟:惧怕。

(36)鯨鲵:即鲸鱼。

(37)奔蹙:紧迫奔逃。蹙(cù):紧促。

(38)巨鹿之战:秦末天下大乱,项羽率军与秦军在巨鹿交战,项羽军破釜沉舟,九战大胜。

(39)殷:震动。另解,象声词,形容雷声。

(40)昆阳之役:王莽末年,刘秀军队据守昆阳,刘秀率轻骑突围求援兵,击败王莽号称的百万大军。

(41)股栗:两腿发抖。栗,发抖。

(42)索气:绝气,不敢呼吸。索:完结、尽。

(43)侧足:因畏惧而不敢正立。

(44)拊:击,拍。

(45)徙:迁移。

(46)命:使用。

(47)盖:大概。

(48)唁:慰问。

(49)劳来:慰劳,劝勉。

(50)说:通“悦”。

(51)偃:放倒,仰面倒下。

(52)辑:聚集,整理。

(53)轩槛:长廊或小室的栏杆。轩:带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槛:栏杆。

(54)罅漏:缝隙。

(55)隤:同“颓”,倒塌。

(56)已而:不久,过了一会儿。

(57)湛:澄清。

(58)苍苍:深青色。

(59)荧荧:微光闪烁,形容星月之光或烛光。

(60)营:从事,经营。

(61)相形:互相比较。

(62)若为:怎样,如何。

(63)吹万:自然生长助育万物。

(64)缘:攀缘。

(65)蚋:昆虫,群飞吸人畜血。

(66)呵:呼气。

(67)举:抬,飞。

(68)抟:聚散成团。

(69)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70)惴栗:因恐惧而发抖。

(71)尔汝:人称代词,二字均代“你”,但二字连用,可表彼此间的亲昵,意为“你我共同”。

(72)莞:莞尔,微笑。

(73)大块:大地,一说指大自然。

(74)噫气:呼气,嘘气。

(75)奚:何,疑问代词。

(76)陋:浅露,见闻不广。

(77)且夫:转折连词。

(78)仿佛:似乎,好像,见不真切。

(79)过耳:此处指雷声。

(80)向:从前,一向以来。

创作背景

《飓风赋》此文当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谪居海南时期。当时独苏过随侍左右。南宋吕祖谦奉敕编选的《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收之,他认为是苏轼第三子苏过所作。明代焦竑《刻苏长公文集序》,也持这个观点。

文学赏析

《飓风赋》文章的一开始就弥漫着一股不祥之气,渲染出恐怖气氛,它不但为此后对飓风的具体描述作了逻辑上的铺垫,同时也给读者在感觉上造成了一种萧瑟之气,从而为进入以下更残酷的场面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而这无疑受到了宋玉的启示。与《风赋》相比,虽然文字不同,情感色彩也不一样,但在方法上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都是企图通过对气氛的渲染,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不同的是一放旷,一肃杀,一简略,一具体。这种“得鱼忘筌”“得意志言”的境界,恰好说明了苏过不是一个亦步亦趋、毫无艺术个性的平庸之辈,他虽有所汲取,这种汲取只是对整体神韵的一种把握;虽有所因依,这种因依只是自身艺术生命的一个凭借。

“语未卒,……客曰:‘未也,此飓风之先驱尔。’”从一开始的“飓风之渐”到现在的“飓风之先驱”,显然经历了一个程度的变化,从行文的气势便能把握到这两个阶段在质感上的不同。如果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前一种境界的话,那么此时此刻,已是山雨潇潇了。但正如“客”之所云,这仅仅是飓风的开始,它的狂暴、残酷和巨大的摧毁力还在后面:“少焉,排户破牖,……昼命龟而三卜。”作者为大于细,于最隐僻处展露了文字的辉煌。这具体落实在段落中,首先体现为气象的沉雄,而这直接得力于喻象的选择。文中的喻象无一不是残酷、恐怖、巨大和力量的象征,“千尺”“百仞”“万马”“千车”“虎豹”“鲸鲲”“巨鹿之战”“昆阳之役”等词句就是它们的载体,而“破”“揉”“翻”“戮”等动词的运用更从不同的角度把飓风的破坏与灾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文在句式的流动圆转方面有着独具的匠心,从总体上看,四、五、六句或错杂运用,自有一股凹凸不平之气;从局部看,则两两相对,不乏圆转流利之势。这样,便造成了变化中有平衡,平衡中有变化的特征。

从“父老来唁”到结尾是对风后情形的叙述及作者的感叹。与上一段相比,这里在气氛上已由肃杀进入了平静,笔致上也由狂放不羁,转为清新淡远,反映了一个经历了灾难和痛苦的零余者劫后的心情。又因为这种灾难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力,所以平静中仍含有几份寂寥,如“天宇之苍苍”,清新中仍潜伏着几丝哀愁,如“孤月之荧荧”。但作者毕竟是一位有着深刻思想和强大理性的智者,因此他最终还是走出了现象,进入了哲理。作者写道:“小大出于相形,……奚巨细之足辨?”从这里不难看出哲学的闪光,尤其是庄子“齐物论”的影响。庄子曾说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之所以有大小,是因为人类“以差观之”,之所以分有无,是因为“以功观之”。这样,作者也就不可避免地承袭了庄子的“变”之观,正如文章结尾写道:“且夫万象起灭,众怪耀炫,求仿佛于过耳,祝空中之飞电,则向之所谓可惧者,实邪?虚邪?惜吾知之晚也。”在庄子看来,万物是以“形”相禅,而“形”又是虚幻不定的:“万物皆有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实际上在苏氏家庭文学传统中,老庄哲学始终是其人生观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苏轼就曾在《前赤壁赋》中发表过类似的见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不同者是苏过虽然在思路上深受其父的影响,但气魄没有其父那样恢宏,体验也没有那么深刻。

作者简介

苏过

苏过

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过(1072—1124),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参考资料

  • [1]陈韵如,吴佳伦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文选.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90—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