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之一,该篇是初食荔枝所作。诗中运用拟人、幻想、比喻等多种手法,把荔枝写得穷形尽相,使其,更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际和胸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南村诸杨北村卢(1),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都是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2)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都比荔枝早,堪称荔枝的先驱。

海山仙人(3)绛罗襦(4)红纱中单(5)白玉肤(6)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7)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8)生海隅。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云山得伴松桧老(9)霜雪自困楂梨粗(10)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先生洗盏酌桂醑(11),冰盘荐此赪虬珠(12)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13)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生涉世(14)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15)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16)

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释

(1)南村诸杨北村卢: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2)先驱: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称“先驱”。

(3)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产于南海滨。

(4)绛罗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红罗袄。

(5)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

(6)白玉肤:形容荔枝的瓤肉莹白如玉。

(7)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这两句说荔枝自有风韵,无须等待杨贵妃的赏鉴。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枝。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8)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贵的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的话,这里指荔枝。

(9)云山得伴松桧老:广南一带荔枝与松、桧杂植,故云。

(10)霜雪自困楂梨粗:这句说荔枝不像北方的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果实味粗。

(11)桂醑:新酿的桂酒。

(12)赪虬珠:赤龙珠,指荔枝。

(13)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这两句说荔枝的美味好似做熟的江鳐玉柱,又像烹好的河豚腹腴。斫(zhuó):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作者自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

(14)涉世:犹言渡世。

(15)一官久已轻莼鲈:这句说为了求得一官,早已把乡土之念看轻了。莼鲈:蔬羹,鲈鱼脍。莼(chún):莼莱,叶可做汤。《晋书・张翰传》:张翰见秋风起,想起吴中家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归乡,后以莼鲈之思代指乡味或乡思。

(16)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在惠州初食荔枝后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此诗。

文学赏析

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枝。经他的品赏,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枝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与荔枝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枝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枝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枝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枝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平之气,写荔枝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枝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此诗的次年,苏轼再次吃到荔枝的时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苏轼.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101页
  • [2]邓绍基、周秀才、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苏轼.大连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3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