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歌二首·其二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

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瓠子歌二首》是汉武帝刘彻创作的组诗。这组诗是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现场即兴而作的,它们生动地记述了西汉时期一次规模宏大的治河史实。第二首主要写堵塞河堤决口的战斗场面。这两首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诗气势磅礴,形象地描摹出水患的猖獗和治水的战斗场面,对水患猖獗的描写入木三分,但是部分用词艰深晦涩。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汤汤(1)激潺湲(2)北渡(3)(4)(5)流难。

冲决堤坝的河水浩浩荡荡啊,激起的声浪震天响。向北去的河道曲折辽远啊,全面疏浚就很难完成。

(6)(7)沈美玉(8),河伯(9)薪不属(10)

取来长长的缆索运石块啊,沉下美玉祈求河神佑护。即令河神答应帮忙啊,堵塞决口的柴草都不能接续!

薪不属兮(11)(12),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堵塞决口的柴草不能接续啊,这应是卫地老百姓的罪。使用燃料过度以致田野荒凉啊,哎呀呀,拿什么去堵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砍下卫地的树木和竹子啊,连同石头去打桩,瓠子决口堵塞住啊,幸福齐降万年长!

注释

(1)汤汤:水盛貌。

(2)激潺湲:激起很大的水声。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一说指波浪。

(3)北渡:向北流。

(4)污:弯曲。

(5)浚:疏导。

(6)搴:拔取。

(7)茭:同“筊”,用薄竹片编成的篾缆以拉运土石。

(8)沈美玉:把玉璧沉入河底,是祭河神的一种隆重仪式。

(9)许:赞许,佑助。

(10)薪不属:堵河决的柴草不济、不足。薪,木柴。不属,不能连续供应。

(11)卫: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

(12)罪:罪过。因卫人用草作燃料之故,对堵决口则成为一种罪过。

创作背景

《瓠子歌二首》这是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现场的即兴诗作。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夏五月,河决濮阳,淹没了十六郡,东南注入钜野泽,与淮河、泗水相通。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动数万人修复瓠子堤防。汉武帝亲临决口,祭祀水神,沉白马玉壁于河,仪式十分隆重而虔诚。又令群臣和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一律参加堵塞决口劳动,并运用质朴的语言及骚体诗的形式,写了《瓠子歌二首》,以反映“泛滥不止愁吾人”的重大灾情以及“宣房塞兮万福来”的强烈愿望。

文学赏析

第二首主要写堵塞决口的战斗场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调拔四万人筑堤堵水。汉武帝亲临现场,命将士一齐上工地,伐竹运土。“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难。”写施工的艰难环境,那是在急流中进行的。“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这次治水,河伯总算是答应了,但是缺乏柴草。这是什么原因呢?汉武帝又归罪于卫地的人,怪他们把柴草都烧了。弄得现在筑堤垒坝都找不到柴草。“颓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没有柴草,汉武帝下令砍伐琪园的竹子,做成“楗”和“石菑”,沉入河底,填土筑坝。这次治水,取得了胜利,降伏了为害20多年的蛟龙。为此,汉武帝很高兴,诏示官员们向百姓“宣防塞”,让人们懂得兴修水利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作者简介

刘彻

刘彻(汉武帝)

西汉第七位皇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西汉第七位皇帝(含前后少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的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

参考资料

  • [1]司马迁.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227
  • [2]曹道衡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5-116
  • [3]郦道元.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水经注.长沙.岳麓书社.1995.361
  • [4]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6-18
  • [5]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9-11
  • [6]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