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点绛唇·越山见梅》是南宋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起二语,从侧面着笔,所感甚大;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末三句转笔换意,借咏花而注入人事,此词末三句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可说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这首《点绛唇》着力之处既不在句法章法的光彩夺目,亦不在刻意追险求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只是由于其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使得这首词读来颇具灵性,处处流露出真实性情。
译文注释
译文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1)。瘦还如许(2),晚色天寒处。
梅花未开之时,没有雅兴携酒来千岩万壑的越山游春。这株梅花长势不好,花枝单薄清瘦,在清冷的暮色中,只见到这株梅花迎寒仁立的瘦削身影。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3)。横笛(4)空山暮。
梅花在寂寞无主的环境中如有幽愁?在寒风吹拂下,相对更无一语。我怅然离去,留下梅花洁白的花瓣在即将到来的春天暗暗消尽。苍茫的暮色中有一首《梅花落》凄然响起,空灵悠远,悱恻悲惋。
注释
(1)千岩路:指越山,言其山千岩万壑。
(2)瘦还如许:形容梅树枝干嶙峋之态。如许,这样。
(3)暗消春素:暗自憔悴消瘦。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春素,因春色而引起的幽思,指洁白的梅花,这里指代品行高洁的女子。素,同“愫”;幽素,怀思。
(4)横笛:指笛曲《梅花落》。
创作背景
《点绛唇·越山见梅》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份已不详。在吴文英的词作中,咏梅佳篇颇为不少,这首《点绛唇·越山见梅》便是其中的一篇。时梦窗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常游会稽山,赏梅对雪,颇多词作。此词即为词人在绍兴登越山赏梅而作。
文学赏析
吴梦窗的这首《点绛唇·越山见梅》着力之处既不在句法章法的光彩夺目,亦不在刻意追险求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只是由于其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使得这首词读来颇具灵性,处处流露出真实性情。体现了梦窗词清疏空灵的本色。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起二语,从侧面着笔,交代“见梅”的缘由。“春未来时”,春天还没到,即是时值隆冬,天气异常寒冷,所以“酒携不到千岩路”。天寒路远,词人到不了千岩山,这时在近前的越山看到了一株梅树,下文即由此展开。“千岩”,点题越山。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点题“见梅”。
“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瘦”字经常用来咏梅,此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此词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词人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烘托出晚色天寒中梅树茕茕独立的孤瘦身影。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一种新生的愁意涌上心头,但是不能对梅花诉说,因为花不解语,难以对话,所以词人“行人去”。所谓风前语,风前叹,都不过是对风而语,都会随风而逝,即使这样不着痕迹的倾诉,都不能流露,其愁绪无法排遣之苦可见。至此,上文似乎一直在写景咏梅,到这里才注入人事。古人咏花,多用“解语”故事,此词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觉婉曲动人。
末三句转笔换意。“行人去,暗悄春素,横笛空山暮。”这也是“无限新愁”的注脚。“行人去。暗消春素”为两面写法,既写梅见行人去,难再在风前对行人倾诉,花也渐渐随风飘散;又写行人离去,因见梅而生起的伤春情愫,似乎又重新埋藏在心底深处。借咏花而注入人事,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仔细品味个中情景,词人所眷恋的女郎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暗消春素”,咏梅诗词,多用闻笛故事。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听到声声横笛,回荡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联想到梅花的零落了。此词末三句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这首《点绛唇·越山见梅》只有四十一个字,虽短,但是极精,字句凝练,意境深远。词题“越山见梅”即交代清楚地点与事件,在越山上赏梅。这首词看似一首咏梅词,但是通篇对梅的着力不多,读罢全词,自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怜惜萦绕不绝。词人的主旨并非单纯咏梅,而是借梅喻人。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一株消瘦寡淡的梅花,比喻成一位清净无染、超凡脱俗的女子。但随者时光流逝,季节变换,这位女子也像梅花一样,逃不过岁月的侵袭,“暗消春素”,芳华尽逝。这份轻怜细惜的担心与忧愁为凌寒绽放的梅花而起,其实也因世间女子以及词人的宠姬爱妾所生。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黄勇.唐诗宋词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3652
- [2]邓乔彬.《吴文英王沂孙集》 .凤凰出版社.2013年.87-88
- [3]姚华,赵存.《中国历代诗词酒句荟萃》 .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