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其一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陇西行四首》是唐代诗人陈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咏史边塞诗的中心主题是反对穷兵旧武的侵略战争,主张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第一首诗借写汉朝之事来议刺唐朝的扩边政策。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汉主(2)东封(3)报太平,无人金阙(4)议边兵。

汉朝君主夺回了东边的封地于是报告平安,却没有人在宫殿议论在边疆的士兵。

纵饶(5)夺得林胡塞(6)碛地(7)桑麻种不生。

就算侥幸夺得了林胡地区,这些河荒戈壁的地方也是寸草不生。

注释

(1)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2)汉主:汉武帝。

(3)东封:指汉武帝东封泰山事。古代帝王为显扬自己的圣德,有时东封泰山,向天帝报人间太平。

(4)金阙:皇帝的宫阙。

(5)纵饶:纵使,即使。

(6)林胡塞:古代对西北边塞的称呼。

(7)碛地:河荒戈壁地区。

创作背景

《陇西行四首》这组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陈陶游学长安之时。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国事式微,战争频仍,边境不断遭受少数民族侵犯和骚扰。陈陶所处时代,战乱之惨酷频仍,已臻极致。这组诗无疑针对现实而发。

文学赏析

《陇西行四首》这四首一组咏史边塞诗,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就是反对穷兵旧武的侵略战争,主张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称赞陈陶其诗:“以负神仙之术,或露王霸之说。”他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他还是了然清楚,对于那种“黠虏迢迢未肯和”的情况,他还是主张“不斩天骄莫议归”的。然而在这里,却是他对自己时代主骄臣佞、开边黩武、贻害无穷的委婉谴责。比起盛唐边塞诸作的慷慨激昂来,其中所深蕴的哀怨悲伤情韵,却要悠远得多了。

《陇西行四首·其一》借写汉朝之事来议刺唐朝的扩边政策。前两句直斥唐王朝开边意未已,把战争硬说成是太平盛事,其狂骄神态可想而知,而下面臣子一味逢迎溜须拍马,竟无一人敢在朝廷直谏议论,撤退开边将士。两句诗借古喻今,有感而发,情蕴理中,思与境偕,具有一种跨越时空、古今的历史感。正是这种基于自己时代的历史反思,才赋予下面两句诗的议论带有着意象迅速转换的特点,内涵感情潜流的激荡汹涌,不断引发读者的艺术想象力。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成。”即使边疆将士为国奋战,侵夺了大片土地,那也是一片沙漠地带。不要说无法种糊口的粮食,就是桑麻这些织料也是“种不成”的。语气退让一步,深含种种疑虑。这里有对唐皇好大喜功、开边黩武的强烈愤慨,有对朝臣歌功颂德、无人议非的无情蔑视,有对边地将士艰苦生活的历历关注,也有对匈奴人民被迫弃家去国的息息同情。所有这一切矛盾心境、杂糅感情,都统统包蕴在两句诗中,令人领悟不尽、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

陈陶

陈陶

唐朝诗人

陈陶(约812—888),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 ,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 ,曾漫游江西 、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大中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参考资料

  • [1]秦似.唐诗新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682
  • [2]赵红.唐诗选.西安: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2014:382
  • [3]孙建军.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4816-4817
  • [4]刘敬余.唐诗宋词鉴赏.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7:282
  • [5]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59
  • [6]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3-704
  • [7]李之亮.唐宋文库(诗歌卷)边塞诗精华.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