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重阳日荆州作》是晚唐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诗人投荒寄居荆南的感慨;颔联写诗人重阳饮酒赏菊的情景;颈联写诗人的心境,道出对亲友的怀念、国事的忧虑;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暗示了唐王朝的衰败。此诗用词语言朴实,对仗工整,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译文注释
译文
万里投荒(1)已自哀,高秋寓目(2)更徘徊(3)。
贬流到荒远的地方心中悲哀,目睹深秋的荒凉更犹疑徘徊。
浊醪(4)任(5)冷难辞醉,黄菊因暄(6)却未开。
听凭浊酒渐冷也要不辞一醉,天气和暖黄色的菊花尚未开。
上国(7)莫归戎马(8)乱,故人何在塞鸿(9)来。
中原战乱不停哪能回归故里,怀念亲友只见塞外鸿雁飞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10),不待残阳(11)下楚台(12)。
惊时局感国事心中深觉无奈,看秋日的夕阳渐渐沉落楚台。
注释
(1)投荒:贬谪流放到荒远之地。
(2)寓目:过目、观看。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焉。”
(3)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动。
(4)浊醪:浊酒。
(5)任:任凭。
(6)暄:温、暖。
(7)上国:指京都和中原一带。
(8)戎马:战争。
(9)塞鸿:即边塞之鸿雁。雁是候鸟,秋季南来,春季北去。
(10)俱无奈:无可奈何。
(11)残阳:夕阳。
(12)楚台:指楚王梦遇神女之阳台。典出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创作背景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五月,邠、歧、华三镇兵联合入京, 宰相韦昭度死于非命。在这次事件中,吴融“坐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讷”,乾宁三年(896年)冬才被召回京都。《重阳日荆州作》此诗就是诗人远离京都流落荆南时所作的惊时感事之作。
文学赏析
《重阳日荆州作》这是一首诗人远离京都流落荆南时的惊时感事之作。
首联写诗人投荒寄居荆南的感慨。诗人离京远流,客居荆南,深秋遥望,满目荒凉,心中不由彷徨而深感哀痛。首联着一“哀”字,笼罩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写诗人重阳饮酒赏菊的情景。重阳佳节,天气和暖,景色明媚,欲饮酒赏菊,而金黄的菊花却未开放。诗人端起酒杯,见无菊可赏,悲从中来,便以酒浇愁,一杯一杯又一杯,终于喝醉了。此联“冷”“暄”二字,相互映衬,尤见其妙:“冷”,是酒冷,也是心冷;“暄”是日暖,也是心暖。诗人之心在佳节由暖而变冷,不禁得更增悲哀,思念故都的亲友。悲愁之中,自然引发联想,故颈联写诗人的心境:中原战乱不止,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只见塞外鸿雁飞来,没有带来书信,亲友们都不知在何处。此联“莫归”“何在”,不仅道出了诗人对故园亲友的怀念,更是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尾联点出旨意,抒发感慨。“惊时感事”写出了当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阉竖专政,朋党斗争的险恶时局,诗人对此,深感无可奈何。故在末句借用楚王遇神女的典故,言“残阳下楚台”,暗示了唐王朝像楚国一样衰败,必然走向灭亡。
此诗将个人的悲苦和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写得悲哀凄厉,情真意挚,沉郁顿挫,感人肺腑,是一首学习杜甫风格的好诗。此诗语言朴实,对仗工整,颔联冷暖对比,以乐衬哀,更显其哀。结句以“残阳”象征唐室的衰微,含蓄深刻,尤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北京.崇文书局.2017.02.1175
- [2]佟培基主编.全唐诗精华 下.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11.2084
- [3]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13册.安徽.黄山书社.1999.01.5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