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旅舍

乞索生涯寄食身,舟前波浪马前尘。

无成头白休频叹,似我白头能几人?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朝歌旅舍》是明末清初诗人冯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作者贫困的境遇与漂泊的行踪,后两句则是感慨能坚持气节的明遗老存者不多了,表达了自己到老都能保全名节的自豪之情。全诗语言旷达,却饱含深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乞索生涯(2)寄食身,舟前波浪马前尘。

我这一生漂泊四方,寄人篱下,以乞索为生,困顿坎坷,就像遇上船前的波浪和奔马前的扬尘一样。

无成(3)头白(4)频叹,似我白头能几人?

虽年纪老大、一事无成,却不必总为此而哀叹,能活到像我这样老大年纪的人又有多少呢!

注释

(1)朝歌:中国商朝国都,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于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殷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于沫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2)乞索生涯:靠人接济衣食的生活。

(3)无成:没有成就。

(4)休:不要。

创作背景

旧时许多下层知识分子,并没有固定的职业,为了谋生,有些人在三家村设馆授徒,有些人依附官僚作幕友,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要转换迁徙,经常在外奔波。冯班就是这样的人。此诗即作于旅舍,诗既是纪行,也是明志。在明清之际,清兵打过长江之后,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在江南各地实行了残酷的屠杀,冯班亲身经历了这场劫难,他的不少诗记述了当时“杀人不异屠牺牲”“血流遍地未可洗”(《雪夜归村中即事》)的惨不忍睹的景象。此诗亦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作的。

文学赏析

《朝歌旅舍》这首诗作者写他能保全名节、到老不变的自豪之情。钱谦益为作者的诗集写的序说:“其为人悠悠忽忽,不事家人生产,衣不掩骭,饭不充腹,锐志讲诵,忘失衣冠里中以为狂生,为耑愚,闻之愈益自喜。”这一段话可以帮助理解此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操。

首句,“乞索”意为因衣食之故而向他人乞讨索求,这自然是十分难堪而屈辱的事。“寄食”则须仰人鼻息,既为“寄食”之身,就无尊严和自由可言了,而且这又不是偶一为之,而是要以此为“生涯”,读此句则不禁令人联想起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句,然而较之杜甫滞守长安的十年困顿,冯班境况之迫又有过之而无不及。

次句承首句而来,以“舟前波浪”与马前尘埃喻自己踪迹之漂泊,无有定所,也喻自身价值之卑微,这原是“乞索生涯”的自然结果,作者一生苦况于此可见。

第三句“无成”意味着此生虚度,既没有建功立业,也未得富贵荣华。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所伤悲者,正是这“无成”“头白”又意味着韶华已老,剩日无多,亦是人生一大悲哀。“无成”与“头白”假如二者仅居其一,还尚有可以自慰之处:年轻而“无成”,还可有待于来日;“头白”而“有成”,亦算此生不虚,死而无憾。然而诗人却是“无成头白”,这本来是极其可悲的,不仅作者自己,就连别人也不能不为之频频叹息了。不过诗人不但自己毫无此意,却反而劝慰他人“休频叹”,这实在是有悖于常情。然而,假如读者据此而以为诗人是一个安于贫贱、不求进取的无出息之辈,那却又大谬不然。

末句,这是点睛之笔,“似我头白”是说“像我一样不改初志,保持节操,问心无愧地度过此生的人”,“有几人”是以疑问代否定,意即“没有多少人”。至此读者方才恍然,尽管诗人将自己的一生写得那么可怜,但在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无比的骄傲,他为自己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品格而骄傲。与此同时,他又为那些卖身投靠,腆颜事仇的人们惋惜和悲哀。

在《朝歌旅舍》这首诗中,自悯与自豪,瘦骨与傲骨,是那么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似乎可以使人看到一位鹑衣百结,瘦骨伶仃,四处流落,却又九死未悔的明代遗民形象,这一点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作者简介

冯班

冯班

明末清初诗人

冯班(1602—1671),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人江苏常熟。明末诸生,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人称其为“二痴”。有《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和《钝吟诗文稿》等。

参考资料

  • [1]洪湛侯选注,老年诗词三百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02,第169页
  • [2]于国厚,丁洪章编注,月涌大江流,华龄出版社,1997.07,第160页
  •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18 清诗词观止 上,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10,第2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