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鄘风·蝃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讽刺一个女子不由父母之命、不经媒妁之言,不惜远离父母兄弟去远嫁意中人的行为,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并反映了这个女子的反抗精神。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音调和谐,语势强烈。
译文注释
译文
蝃蝀(2)在东(3),莫之敢指(4)。女子有行(5),远父母兄弟。
彩虹出现东天际,没人敢用手来指。女子成年要出嫁,远离父母和兄弟。
朝隮(6)于西,崇朝(7)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彩虹出现天之西,上午肯定会下雨。女子成年要出嫁,远离兄弟和父母。
乃如之人(8)也,怀(9)昏姻(10)也。大(11)无信(12)也,不知命(13)也!
可是眼前这个人,不按正道来婚配。信用贞洁全不讲,父母教导也不理。
注释
(1)鄘风:鄘地流行的乐调。《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鄘,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北。
(2)蝃蝀:即彩虹,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以为婚姻错乱则会出现彩虹。
(3)在东:彩虹出现在东方。朱熹《诗集传》:虹也,日与雨交,倏然成,质似有血气之类,乃阴阳之气不当交而生者,盖天地之淫气也。在东者,暮虹也,虹随日所映,故朝西而暮东也。
(4)莫之敢指:没有人敢指它。这是倒装句。民俗以为用手指指点彩虹,指头上要长疔。
(5)有行:指出嫁。
(6)隮:一说升云,一说虹。
(7)崇朝:终朝,整个早晨,指从日出到吃早餐的时候。俗以为早晨见虹是阴雨的征兆。
(8)乃如之人:像这样的人。
(9)怀:古与“坏”通用,败坏,破坏。一说思。
(10)昏姻:婚姻。
(11)大:太。
(12)信:贞信,贞节。
(13)命:父母之命。
创作背景
《鄘风·蝃蝀》这是一首对某个私奔女子的讽刺诗,意在谴责她不按婚配之道行事的行为。《毛诗序》以为:“《蝃蝀》,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后汉书·杨赐传》唐李贤注引《韩诗序》云:“《蝃蝀》,刺奔女也。”宋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刺淫奔之诗”。作诗者的意图很明白,是想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
文学赏析
《鄘风·蝃蝀》此诗开端“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起兴,写彩虹出现在东方。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如刘熙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释名》)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接下去引出正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单这两句似乎看不出诗人的褒贬之意,然联系前面的起兴,诗人无疑是将淫邪的美人虹来象征这个出嫁的女子。所以前两句虽是兴,但兴中兼比,比兴合一,诗的讽意在不言中也就显露了出来。“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二句亦见于《诗经》的《邶风·泉水》和《卫风·竹竿》,很可能是当时陈语,因而多引用之。
次章是首章的复叠。隮,亦指虹。所以“朝隮于西”接下便有“崇朝其雨”之句。说了暮虹,又说朝虹,这样反反复复,诗人就是旨在强调这个出嫁女子婚姻的错乱。
第三章点明题目。“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意思就是说:“像这样的女人啊,破坏婚姻礼仪啊。”如此刻薄斥骂的语气,表明了诗人对私奔行为的愤愤不平。这种愤愤不平基于两点,一是“大无信也”,即私奔者只知思男女之欲,而不能自守贞信之节;二是“不知命也”,即私奔者背人道、逆天理,不知婚姻当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全诗结构看,前两章是蓄势,此章为跌出。第一、第二章的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为此章蓄足了力量,故一经跌出,语意自然强烈。此章四句末尾语助词“也”字的连用,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破坏婚姻制度的私奔行为的痛心疾首。
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不从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会对婚丧喜庆有着极其严格的礼仪规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权自主择偶。《齐风·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反映了当时周代社会的婚姻规范。或许此诗的女主人公就是《鄘风·柏舟》中那个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的少女,在得不到父母体谅的情况下,为追求爱情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私奔到意中人那里自主结合。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无疑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所以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便将她视作淫妇而进行严厉地斥责。从诗中两引当时陈语“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来看,她的这种愤怒的抗争也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诗中所谓的“莫之敢指”,实际正是千夫所指。“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她尽管走出了这反抗的一步,但其悲惨的结局是不难想像的。孔子说“诗可以观”,这首诗便表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诗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72-73
- [2]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2
- [3]李山 解读.诗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88-89
- [4]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32-33
- [5]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01-102
- [6]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