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二首·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咏史诗,一为七绝,一为七律。这两首诗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流露出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也饱含对李、杨凄苦爱情的惋惜,表现了作者的过人胆识。两首诗互相联系,诗中运用映衬手法,对比强烈,语言精练警策,余味悠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冀马(2)燕犀(3)动地来,自埋红粉(4)自成灰。

安禄山叛军突然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唐玄宗无奈杀死宠爱的妃子不久自己也抑郁而死。

君王若道能倾国(5)玉辇(6)何由过马嵬。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还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注释

(1)马嵬:即马嵬坡,杨贵妃缢死的地方,在今陕西兴平西。

(2)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

(3)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亦泛指坚固的铠甲。

(4)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5)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唐玄宗《好时光》词:“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6)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创作背景

《马嵬二首》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政治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

文学赏析

《马嵬二首》这两首诗互相联系,应当参读。第一首以第三人称视角从安史之乱后杨贵妃被赐死马嵬的事实论说。安禄山“冀马燕犀动地来”,不仅攻下洛阳,而且攻破潼关。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等人仓皇出逃,在禁军兵变的胁迫下不得不令杨贵妃自尽。“自埋红粉自成灰”写出唐玄宗葬送所爱后,自己也身死成灰的痛苦,连用两个“自”,句中自对,凄然的悲剧意味很浓,百转千回。个中曲折,内涵丰富。陈鸿《长恨歌传》和白居易《长恨歌》已有详尽叙述。杨贵妃的专宠导致杨家权势熏天,杨国忠乱政,安禄山叛变,结果是杨贵妃因为“女人祸水”成为替罪羊被杀。那么,宠她的人,即好色荒淫的玄宗难辞其咎。三、四句揭出诗旨:“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这一设问警醒严厉。如果玄宗能知道好色荒政有倾覆国家的危险,那么就不会有后来仓皇出逃、在马嵬发生兵变的事情。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 [1]周建国编选.李商隐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104.89-92
  • [2]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7-189
  • [3]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7
  • [4]田秀丽解译.李商隐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56-59
  • [5]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84-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