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烛新·白海棠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玉烛新·白海棠》是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在“秋红吟社”结社期间所作的。此词为咏白海棠,实则借咏海棠抒怀,词中素洁高雅的白海棠就是在比喻词人自己,全词抒写了词人对美好情志的追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初晴新雨(1)后。乍洗褪胭脂(2)缟衣(3)妆就。东风倦倚,憨憨(4)态、不管敲残更漏(5)。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6)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雨后初晴,白海棠如同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风吹拂着显得慵懒娇憨的样子,从早到晚都是如此惹人怜爱。到了微寒夜晚,白海棠披上了乌衣,静静睡去。院子里寂静无声,银烛还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白海棠发出微弱的香气暗侵襟袖,沁人心脾。

盈盈(7)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8),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9),花前慢奏。

你的芳心如花朵初绽,能占几分春光?花儿们争奇斗艳,可是谁能像你那样素净清雅?你的神韵,堪称花中第一,让我在花前为你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吧。

注释

(1)新雨:刚下过雨。亦指刚下的雨。

(2)胭脂:亦作“胭脂”。 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3)缟衣:白绢衣裳。

(4)憨憨:痴呆貌,质朴貌。

(5)更漏:漏壶,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6)乌衣:黑色衣。古代贫贱者之服。

(7)盈盈:仪态美好貌。

(8)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9)流水高山:指名曲《高山流水》。

创作背景

1839年,顾太清和一帮闺中密仿照《红楼梦》里的情节,组成了一个诗社,因建在秋天,名日“秋红吟社”。这时候的顾太清,已经不在荣王府,而是独居在外。“咏白海棠”,是太清和朋友们诗社的课题。这个课题,亦是缘自《红楼梦》。

文学赏析

顾太清的词清新隽秀,这首《玉烛新·白海棠》,亦是非常轻灵生动。

词中上阙写花,是透过人的审美心理来表现的,其中浸透了人与花的交融。一番新雨初晴后,那白海棠像是被洗褪了胭脂,穿着洁白素色的衣服一样,海棠以红色为多,白海棠为稀有品种,人们多见红色海棠。当见到白海棠时词人欣喜地形容白海棠为“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把白海棠比喻成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她不施粉黛,依然有逼人的容光,令人移不开目光。接着又形容它的可爱姿态:“东风倦倚,憨憨态”,说有它有着憨态可掬的样子。它“不管敲残更漏”,从白日到夜晚,都是这番惹人喜爱。到了夜晚“嫩寒天气”中,白海棠静静睡去,变成一种“乌衣”打扮。院子里寂静无声,银烛还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主人尚未睡去,但却“微香暗侵襟袖”,白海棠微弱的香气飘了进来暗侵襟袖,沁人心脾。

词中下阙延续了人与花交融的手法,写的是词人与花的对话。“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这是赏花女子与花的对话,说花儿盈盈芳心,占尽春光,女子的芳心,也在春光中被花儿激发,在红装素裹的争奇斗艳中,谁能占几分春光?唯有词人独独赞赏这白海棠。“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还赞扬它的素净清雅。“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赞扬它在花中也数第一,有着清秀高雅的神态。花有肥腴之态,鲜艳之色,代表了一种富贵态,词人的审美欣赏却在于花中“净骨天然”的挺拔素洁,它代表了一种天姿国色,而且神韵高雅,不媚俗,非浓妆艳抹。词人以这里的白海棠为知音,表示要像伯牙与子期一样,在它面前弹奏“流水高山”一曲,为它慢慢弹奏,倾诉自己的芳心。交融对话,写得灵动活泼,借咏花,表达了词人的审美追求。

《玉烛新·白海棠》这首词的特色就在于它将以前女性词中,特别浓郁的伤春怨秋、压抑哀伤之情放在一边,把以往女性词人面对惨淡人生、压抑现实时无法摆脱的情绪和感受,化为美人飞仙式的自赏和自许。词人把自己的命运和白海棠的命运连在一起,委婉幽深曲地道出自己自信清高的情怀。

作者简介

顾太清

顾太清

清代女词人

顾太清(1799—1876),西林觉罗氏,字子春,号太清,鄂尔泰曾孙女。工诗词书画,尤重周邦彦、姜夔之作,致力于咏物、题画,与纳兰性德(即成容若)齐名,有“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誉。

参考资料

  • [1]卢兴基.《顾太清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5年:37
  • [2]叶嘉莹.《顾太清词新释辑评》.36: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5-01-01
  • [3]春衫媚.《半树春红半树风-清代词后顾太清的媚丽人生》:武汉:崇文书局,2012.05:26
  • [4]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