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清溪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游池州时所作,前六句从不同角度描写清溪水的清澈,末二句表现出悲凉的气氛。全诗创设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1)水。
清溪使我的心感到清静,其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借问新安江(2),见底何如此。
借问以清闻名的新安江,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行明镜中,鸟度(3)屏风(4)里。
人乘船如行于明镜之中,鸟好像飞在一扇屏风里。
向晚(5)猩猩啼(6),空悲远游子(7)。
快到晚上猩猩开始哀啼,空让悲伤感染远行游子。
注释
(1)诸:众多,许多。
(2)新安江:河流名。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黄山,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3)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
(4)屏风:原指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此处喻重叠的山岭。
(5)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6)猩猩啼:左思《蜀都赋》:猩猩夜啼。李善注:猩猩生交趾封溪,似猿,人面,能言语,夜闻其声如小儿啼。
(7)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创作背景
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清溪行》此诗为其中之一。
《清溪行》此诗一说是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一说是天宝十三载(754年)李白游宣城时所作,一说是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往秋浦时所作。
文学赏析
《清溪行》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此诗开篇诗人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把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突显出来。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谓新安江也比不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
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空悲远游子”,一个“空”字,显示出诗人的漂泊无依。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3
- [2]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3-194
- [3]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14
- [4]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