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风水洞作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作品简介
《临江仙·风水洞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山水纪游词,该词的题目已将游览景点标明。上片着重写风水洞中清美的境界,下片自抒所感,并写出出洞后所见。全词空旷清冽,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的表现方法,给人以八面来风之感,流露出词人回归田园的人生追求。
译文注释
译文
四大(1)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2)舞沦漪(3)。
地、水、风、火从来都是所在充满的,这里风水绝佳,又有什么可疑的呢!这是故意让我写诗赞美的吧。各种幽雅的花香气四溢,飘到了整个山涧、山谷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随风起舞,水面上漾起细小而成圈的波纹。
借与玉川(4)生两腋(5),天仙未必相思。还凭(6)流水送人归。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给卢仝泡茶喝,他一定会觉得两腋习习生风,有飘飘欲仙之感,这样,恐怕他连天仙都不会恋慕了。还烦请流水把我送回家。高峰上只剩下将要落山的太阳,草丛中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
注释
(1)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此四者广大,能产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
(2)寒藻:指秋天的水藻。
(3)沦漪:《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河水清且沦漪。”沦,细小而成圈的水纹。漪,语气词。
(4)玉川:唐诗人卢仝,号玉川子。
(5)两腋:两边胳肢窝。
(6)凭:烦请。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苏轼游风水洞,被风水洞的美景所吸引,作《临江仙·风水洞作》该词描叙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文学赏析
上阕着重写风水洞中清美的境界。开头两句紧扣题目中「风水」二字落笔,以议论领起全词:「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这是用佛家的眼光观照自然,是对「风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种诠释。毫无疑问,这是词人接受了佛家宇宙观的一种体现。词人彷彿接触到了「源头活水」由此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故应为我发新诗。」而后着力写词人在风水洞发现的别具美感的景物:「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这两句扣住了风水洞「流水不竭」、「清风微出」的特点,结合着词人的视觉感受和嗅觉感受,写出了一个藏娇蕴秀、清美绝人的境界,多少也带有「妄意觅桃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诗)的思想倾向。
下阕自抒所感,并写出出洞后所见。「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这两句是想象,是夸张,实际上表达了对风水洞中「水」的极度赞赏,又很有幽默感。以下转到写出洞归来。「还凭流水送人归」一句,承上转下,点出一个「归」字,而且运用拟人手法,把「流水」以至风水洞都写得富有人情味,词人此行的满足和快乐也就见于言外了。篇末两句承上「归」字,写归途中的景物「层巅余落日,草露已衣。」词人通过景物描写,表明己到了傍晚时分,词人白天在风水洞逗留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而知了。倘若仔细品味,夕露「沾衣」的话兴许还另有一层深意在。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之三中描写了自得其乐的劳动生活,后半首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该词在模山范水与纪游之外,还隐隐流露出超脱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临江仙·风水洞作》全词由游览而至生出归田园的意向,结尾处意蕴深厚,既是情绪流程的归宿,也是词人的终生追求。写景、抒情、议论都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法,该词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了起来,也可以说是词的诗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邓绍基,周秀才,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年3月:7
-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