霅溪道至四安镇

苕霅清秋水底天,夜帆灯火客高眠。

江东可但鲈鱼美,一看溪山直万钱。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霅溪道至四安镇》是北宋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诗人贬途,取道霅溪,直归四安镇,诗人行舟水上,顺流而东,饱览一路风光,感觉分外爽快;后两句写诗人想起仕途的坎坷,对比山水的宁静,感慨万千,诗人暗暗否定功名权位、荣华富贵,而极力赞赏自由适性、山水遨游。全诗描写朴实,出语率性。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苕霅(3)清秋水底天,夜帆灯火客高眠。

秋高气爽,詈溪清流倒映着蓝天;灯光闪闪,夜间航船上客人熟眠。

江东可但鲈鱼美(4),一看溪山(5)万钱。

江东岂是只有鲈鱼味美?观赏溪山风光就价值万钱。

注释

(1)霅溪:水名,又名霅川。在浙江吴兴县境。凡四水合为一溪,《太平寰宇记》卷九四记载:“自浮玉山曰茹溪,自铜岘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馀不溪,自德清县北流至州南兴国寺曰霅溪,凡四水合为霅溪,东北流四十里入太湖。”

(2)四安镇:地名,在浙江长兴县西南七十里。

(3)苕霅:苕溪和霅溪。苕溪,太湖支流,在浙江吴兴县境内。

(4)江东可但鲈鱼美:用张翰事。《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可但:岂是只有。

(5)直:同“值”。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苏门学士皆遭贬谪。诗人张耒于是年五月以龙图阁出知润州,是年八月秋,再贬宣州,此诗即过吴兴道中所作。诗人有感于宦海风波凶险,陶醉于山水风光秀美,挥笔写下了《害溪道至回安镇》。

文学赏析

诗人贬途,取道霅溪,水路舟行,直归四安镇,饱览了一路风光,内心激动不已。秋高气爽,碧空如洗,瓦蓝瓦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溪水里,天光云影,徘徊动荡。诗人行舟水上,顺流而东,一路飘摇,感觉分外爽快。诗人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似乎辽阔高远的天空掉进了水里,水天相映相融,浑然一体,分不清是舟在水上走,还是人在天上游,有道是“月光如水水如天”,这时不是晚上,没有月光,可是胜似月光映照的夜晚,可将诗句改为“清秋如水水如天”。宋代词人写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秋空明净浩阔,秋水明亮清灵,两相交融,水天合一,自可想见徜徉其上的诗人,心情之欢畅,神采之飘逸。

诗中的“清秋”一语,虽然平庸,但不可否认,给人的感觉就是清爽、畅快。秋空高远,秋风清凉,秋山疏朗,秋林枯落,秋水灵动,秋气清凛,一个“清”字包含了万千秋意,万千秋态。

白天有白天的风光,夜晚有夜晚的韵味。不知漂流了多久,不知阅览了多少山水,诗人仍然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可是,夜色渐浓,灯火渐起,两岸的山峦树林慢慢隐去,溪面泛起灯火迷离的光影,闪闪烁烁,波光粼粼,又是一番风景,足可让诗人大饱眼福,足可让诗人诗情澎湃,放歌生活。可是,诗人日夜奔波,辛苦至极,累了,倦了,要歇一歇,他躺在船上,安然入睡,他睡得很安稳,很踏实,因为这一天,这一晚,一路的风光陶醉了他的心情。

诗人用一个“高”字来描写自己的心情,高枕无忧,高眠无虑,一任心灵自由不羁,一任性情挥酒山水,暂时没有功名富贵的牵绊,暂时不去考虑仕途风云的凶险。诗人这个夜晚应该是睡得比较舒心的。

仕途的坎坷,山水的宁静,人生的快意,自由的生活,诗人感慨万千,他想起了江东张翰那位随心率性的文人。在张翰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适心适性,自由自在,要回归故乡,享受美味,享受乡情、亲情,因而,他断然抛开功名富贵,官职权位,跟随秋风,回到家乡。张耒诗中点出“鲈鱼美”,实际上是暗示自已不屑官场,不屑名利,不屑富贵。他崇尚张翰一样的自由快意人生,不过,他的感受更进一层,江东令人迷恋岂是只有鲈鱼美味?还有那些价值万钱的风光可供赏玩。奇想惊人,出语率性,山水风光,价值连城,在诗人心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生悔不该投身官场,劳心劳力,早就应该纵情自然,游山玩水了,只有在自然山水中,人才自由,人才率真,人才快乐。

苏子在《赤壁赋》中曾动情叹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荀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纵情山水,放飞性灵,洒脱不羁,自由放旷,这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高情雅趣,张耒诗中表达的旨意与此类同。

山水无价,无所谓值钱不值钱,更无所谓值千钱,还是值万钱,但是诗人这种判断,倒是很容易引发读者相反方面的联想,那就是生活中有些东西,一钱不值,粪土不如,是什么,诗人未说明,结合诗人创作背景来看,不难知晓,诗人暗暗否定的是功名权位、荣华富贵。诗人极力赞赏的是自由适性、山水遨游。人只有沉迷在山光水色当中,才能活出本来的天真,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讲,人是自然,也是山水的一份子。一汪秋水明亮了诗人的双眸,一江灯火灿烂了诗人的心空,一尾鲈鱼勾起了诗人的乡情,一溪山水点亮了诗人的人生之灯。

作者简介

张耒

张耒

北宋大臣、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崇宁五年冬至大观元年(1106—1107)左右,归居淮阴。晚年留居陈州(今河南淮阳)。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张耒擅长诗词,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参考资料

  • [1]湖州市诗词学会编,古诗吟湖州,海南出版社,1998.08,第89页
  • [2]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396页
  • [3]偃月公子著,你的时光 我曾来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9,第28-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