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作品简介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是清代文学家顾贞观的词作,此诗上片词人以艺术家的眼光审视大自然,深感美景如画,对眼前之景由衷的感叹;下片由景入情,直抒登临之感。全词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寓意深厚,极具凄艳之美。
译文注释
译文
天然一帧(1)荆关(2)画,谁打稿(3),斜阳下?历历(4)水残山剩(5)也。乱鸦千点,落鸿(6)孤烟,中有渔樵话(7)。
是谁在构思打稿,画出一帧像荆浩、关同所作的图画?那夕阳下,分明是残山剩水,上面乱鸦千点落鸿哀怨,渔樵们谈论着盛衰兴亡的闲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8),向蔓草平原泪盈把(9)。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10)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11)。
我登高临远,也不禁为秋景悲伤,对着平原野草热泪盈盈而下。自古以来有情者至死不化,你看那青娥墓下春风野火,也只是烧出鸳鸯双瓦。
注释
(1)帧:图画的一幅。
(2)荆关:荆,指五代时画家荆浩;关,指荆浩弟子关同。荆、关均以山水画名世。
(3)打稿:起稿。
(4)历历:分明可数。
(5)水残山剩:同“残山剩水”,指亡国或变乱后山河残破景象。
(6)落鸿:即孤鸿。鸿,鸿雁。
(7)渔樵话:渔父与樵夫的闲话。
(8)悲秋者:伤心人。
(9)盈把:满把。把,一手握取的数量。
(10)青娥冢:王昭君墓。
(11)鸳鸯瓦:由两瓦片一俯一仰合成者。
创作背景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此词大约写于顺治(清世祖年号,1644—1661年)末年或康熙(清圣祖年号,1662—1722年)之初。当时顾贞观到湖北的楚黄官署去探望姐姐顾贞立。其时清初社会动荡尚未结束,临水登山,更激发了词人的家国之痛,易主之悲,于是写下这首词。
文学赏析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此词的上片,重在写景,通过描述触目所者之景,传达出心中的感伤之情。
首句作者以赞美口吻将河山胜景比作五代时大画家荆浩、关同的山水画卷,充满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补句笔锋陡转,指出这美好景色已因历经战火而残破不堪。一扬一抑,伤时忧国之心毕者。“历历”句徒然一抑,战争给这大好山水留下分明可数的伤痕:处处可者残破之状。“乱鸦”三句,是对残山剩水的渲染和补足,渲染出离乱、饥馑、荒寒的冷色调,加深了山河衰败,民众流离的感叹。末句虽没有道出渔樵对话的具体内容,但易代之悲,破国亡家之痛已是不言而喻。
词的下片,则重在抒情,抒写出“登临”之下所触发的悲伤之苦,同时也是上片“渔樵话”的继续,顺势将自己因家国沦落而泪洒荒原野蔓之间的悲痛尽落纸间,同时把自己对家国的热爱用“自古有情终不化”冢白得淋漓尽致。换头补句,紧承上片“渔樵话”的兴亡之感。“自古有情终不化”,是极为重要之句,它既说明了泪洒荒原的感情内因,又进而强调了这种感情的贞坚不化。末三句,则将这种缅怀故国之情形象化,具体化。诗人以此坟头之草不死、坟头野土不散的意象,来冢述凑结心头“终不化”的之苦之情,凄艳绝伦,不同凡响。
词的上片前三韵,一扬一抑,深沉悲慨已溢者笔端,伤乱忧国心跃现。下片变为主观抒述,聚焦点在“自古有情终不化”之“化”字上。结之以鹭鸯瓦、青娥冢,凝结心头之之苦,被意象烘托得极凄苦、极悸动,也极者凄艳美。上片下片的收缩都以三个相应观照句,效果均佳。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此词平直中者委婉,议论中寄深情,是写景,也是咏史,它把古代军阀混乱造成的罪恶,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比一般咏史之作更为感人。词虽从写景入手,却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沉思哀苦,因此产生一种凄厉、惊心的效果。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戴 燕.历代诗典.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988
- [2]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44
- [3]赵秀亭 冯统一 选注.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词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