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棹歌行》是北魏诗人魏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了春天春汛初发时的景象。前二句写春水之足,后二句写花树之茂。全诗情调欢快,情景交融;用典自然,构思流畅。
译文注释
译文
雪溜(2)添春浦(3),花水(4)足新流(5)。
融化的雪水注入春水盈盈的江浦,载着落花的溪流汇入江河。
桃发武陵岸(6),柳拂武昌楼(7)。
武陵两岸桃花缤纷,黄鹤楼前杨柳低拂。
注释
(1)棹歌行:乐府旧题,属于乐府《相和歌》中的瑟调曲。棹:船桨。
(2)雪溜:谓雪融化成水。溜,水流。
(3)浦:通河的水渠。
(4)花水:即“桃花水”。阴历二、三月春汛,时桃花始开,故名“桃花汛”“桃花水”。
(5)足新流:谓春水充足。
(6)桃发武陵岸: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说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7)柳拂武昌楼:用晋陶侃故事。《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镇守武昌时,曾要各营都种柳树,都尉夏施偷官柳移植己门,侃认出这是武昌西门前柳,责问其为何偷移。拂,拂拭,飘拂。
创作背景
《棹歌行》该诗是作者泛舟江上,有感于三春美景而吟唱的一首春天赞歌,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是诗人泛舟所见。春天来了,融化的雪水映照着映照着绚丽的百花从四方汇入河中,新的水流渐渐地添满了两岸。句中的“添”“足”二字下得逼真贴切,恰到好处,不仅将河水渐升渐满的动态过程传神的表现了出来,又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勃勃生机的欣喜之情。诗人观察景物之细致,炼字工夫之精深。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是诗人于舟中的想象之景。身处明媚的春光之间,诗人不由联想到,如今武陵溪岸、武昌楼前也是一片桃花初绽、杨柳飘拂的宜人景致。作为北朝诗人的魏收所以会联想到这两个地方,是由于其中包含了两个典故。前句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在一次缘溪而行时,“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此武陵与桃便相联系在一起了。后句出自《晋书·陶侃传》,陶侃镇守武昌,属下夏施盗移官柳,被他认出是武昌西门前柳,从此武昌便与柳相联系在一起了。句中的“发”“拂”二字用得极妙。“桃发”是一幅桃花含苞待放的景色,若改为“桃开”、“桃满”,则就无法契合当时冰雪消融的初春情景了。“拂”字既富有动态性,又富有人情味,不禁传达出春光所洋溢着的一股清新的生命活力,亦透露出诗人内心所饱含的无比欢快的新春喜悦。
从结构而言,《棹歌行》此诗共四句,每句各写一事,在意义上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却毫无因果联系,然而全诗却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这就是诗人“事断意贯”手法的巧妙作用。由于诗人将“事断意贯”手法的巧妙运用,由于诗人将自己面对春天来临的恰悦陶然的情感十分融洽地贯通于所描写的景物之间,使全诗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因此不仅没有事事截断之感,反而有种意贯珠连之妙。此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省略承接折绕的词语,使得诗句显得非常的自由灵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读者寻味的余地,令人有咀嚼不尽之感。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褚斌杰主编.《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 上》.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01.第765页
- [2]韦凤娟选注;张喜忠等绘.《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5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