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牛头寺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上牛头寺》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牛头山拜访禅寺的所见所感;后四句写进入牛头寺见到的幽美景象。全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描写精细传神,颇见功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青山意不尽(1)衮衮(2)牛头(3)

牛头山一带峰峦层叠,我一步步登上牛头山。

无复能拘碍(4),真成(5)出游。

不再有什么约束阻碍,真成了放浪形骸的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百花怒放反衬得寺内十分静寂,野池边细竹丛丛显得极为幽雅。

何处莺啼(6)移时(7)独未休。

不知何处的黄莺叫的急切,好一会儿也没停下。

注释

(1)意不尽:指牛头山一带峰峦层叠。

(2)衮衮:连步登山貌。

(3)牛头:即牛头山。

(4)拘碍:拘束,阻碍。

(5)浪:放任,随便。

(6)切:急迫。

(7)移时:过了好一会儿。末两句意为花竹之下,寺静池幽,反觉莺啼声太急迫。

创作背景

《上牛头寺》此诗大约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县西南牛头寺时所作,时年五十二岁。这一年间,杜甫因陪一些官员游赏蜀国山水,曾到阆州(四川阆中),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

文学赏析

在盛唐一代,禅宗内名气最响亮的,除了“南能北秀”外,就是牛头山的牛头宗这一派了。他们有不少寺庙,禅风高古,极得士人们的崇敬,所以连杜甫这样的正统儒生,也去朝拜。杜甫是在广德年间朝拜牛头山的,当时的住持是牛头山的第六代传人牛头慧忠禅师。慧忠禅师的师兄,名声更为响亮的鹤林玄素禅师也时常回来。杜甫在牛头山就见到了鹤林禅师。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杜甫这次上牛头山,看到的情景不仅是“青山意不尽”,在江南,到处皆是“满目青山”的景象,更为奇特的是,朝中众多的大臣,那“衮衮诸公”们,也纷纷前往牛头山去朝圣。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杜甫当时虽无功名,一介寒儒,但相当自信,并不以“衮衮”们为然,所以有“无复能拘碍”的自在感。杜甫学而有成,在儒学上的造诣,如同修行人“成真”——见道了一样,“浪出游”,随便出来走一走,原本没有什么目的和打算。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虽然人流“衮衮”,但牛头寺气派大,规矩多,一点也不喧闹,加之杜甫心中也是宁静的,所以才有“静”和“幽”的感受,在“花浓春寺”和“竹细野池”尽情地享受。

“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静中又有“闹”,不知林中何处,一只黄莺在引颈高歌,啼声婉转,并且经久不息。杜甫就这样,陶醉在这花浓、竹细、春寺、野池和婉切的莺啼中。

《上牛头寺》这首诗写得自然轻巧,简简单单的四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登山图景,而其中浓花、春寺、细竹、野池、莺啼则给人特别亲切的感受。全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描写精细传神,颇见功力。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唐)杜甫著;龚笃清选注.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