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品简介
《望岳三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失意之作。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一朝不慎获罪被贬,因此诗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这首诗首联点明仰望华山之意,写出了华山的崇高和尊严;颔联写诗人极想攀登华山,营造了神话境界;颈联写华山险峻难登;尾联以景抒情,写欲到华山绝顶求仙问道,以排遣内心苦闷,发出心灵深处的深沉感慨。
译文注释
译文
西岳(1)崚嶒(2)竦处(3)尊,诸峰罗立(4)似儿孙。
华山群峰耸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长者,其他诸峰宛如儿孙罗立在身边。
安得仙人九节杖(5),拄到玉女洗头盆(6)。
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节杖,拄着它一路飞行到达明星玉女的洗头盆前?
车箱(7)入谷无归路,箭栝(8)通天有一门(9)。
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10)问真源(11)。
待到秋风送爽之后,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注释
(1)西岳:即华山。
(2)崚嶒:高耸突兀。
(3)竦处:高崇之处。
(4)罗立:分布。
(5)九节杖:《列仙传》载,王烈授赤城老人九节苍藤竹杖,拄此杖而行,马不能迫。
(6)洗头盆:《集仙录》载,明星玉女居华山祠,祠前有五个石臼,称王女洗头盆,盆中水色澄碧;不溢不耗。
(7)车箱: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8)箭栝:箭的末端,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缺口处,此处代指箭杆。用以形容峡谷的窄直。
(9)一门:华山上有南天门,“一门”应指此。
(10)白帝:古代专说少昊为白帝,白帝是主管西方的天帝。道家认为华山属白帝管辖。
(11)真源:成仙之道。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郁闷,他经常眺望西岳华山,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诗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文学赏析
首联紧扣诗题,切合仰望华山之意。“尊”字,写出了华山的崇高和尊严,暗示诗人是带着虔诚恭敬的心情仰望华山的,从而体现了华山可敬的特色。“似儿孙”,想象奇特,把华山主峰比喻为受到儿孙尊敬的祖宗,其他山峰像一个个矮小的儿孙,罗列在它的周围。这是客观事实的描述,生动而细腻;更是诗人独特的心理感受,把华山写得颇具人情味,使华山体现了诗人的人格力量。
颔联写诗人极想攀登华山,营造了神话境界,给华山蒙上了一层神奇感,进一步谊染首联描写的崇高奇异气氛,诗味浓郁。“安得”,是浪漫主义的想象。作者虽然极欲登山,“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颈联写华山险峻难登,突出一个“险”字。“车箱”“箭栝”,以地名巧妙入诗,天衣无缝,又可看出山路艰难,车不能回。这两句实际上是计划未能实行,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
尾联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于欣赏华山美景后,突发奇思:欲到华山绝顶求仙问道,以排遣内心苦闷。这是忧伤与愁郁、渴求与希望在诗中的折射;亦是诗人发自心灵深处的深沉感慨。寓哲理于山水形象之中,写山又进一层。
在这首诗里,诗人紧扣“险”字描写。前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华山之“险”后写诗人渴望克服华山之险,求得仙道。
这首诗,与诗人早年望东岳的心情、气势、境界截然不同。望东岳,抒发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和昂扬精神,气势磅礴,境界阔大;而望西岳,感情趋于深沉,眼前之景处处为“险”,登临目的也仅仅是求仙访道了。从这两首《望岳》诗,可以看到诗人情感演变的某种轨迹,也可看到旧时代人才的悲剧。
这首诗想象奇特,融入神话,创造了一种神奇的艺术境界。全诗语言朴实,笔力老成,风格自然。另外,诗人为了避免俗套,有意识地以拗救平,使之成为一首拗体七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14
- [2]刘纲纪.唐诗书画新编·山川壮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5
- [3]潘百齐 赵龙祥.唐诗精华365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