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馀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清风峡形势,接着转写赵晋臣,把赵晋臣超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下片先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洁,概括上片,再由颂扬人格而赞美文采,进而用典,把赵晋臣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全词对赵晋臣的人格、文采给予了极大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那种无奈、抑郁而又清高的思想感情。词意层层逼进,用典贴切,自然紧扣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两峡崭岩(3),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4),门前有客休迎肃(5)。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清风峡两岸高峻的山崖,如今归谁占领了刘煇曾经读书其中的清风洞呢?眼前都是白云飘浮,山鸟飞翔,溪涧花红,青山绿水。世上没有与你嬉笑游玩,还不如住在这里领略自然风光,即使门前有客来访,也不要迎进。如果没有人可陪伴怕凄凉时,就多栽些竹子。

风采(6)妙,凝冰玉。诗句好,(7)膏馥(8)。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9)。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你有美好的举止态度,冰清玉洁。文章诗歌做得好,让人回味无穷。就如夔者一而足矣。人,像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到这里,明天飞向那里,住无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样。事,像飞出的弹丸,应该圆熟些,处事何必那么固执。这次同游,你既陪酒又陪歌,真是千载难逢的见面啊!

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怅怅词”。双调九十三字。

(2)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峡东清风洞,是欧阳修录取的状元刘煇早年读书的地方。赵晋臣:作者友人。据《铅山县志·选举志》记载:赵晋臣,名不迂,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

(3)崭岩:巉岩,险峻的山岩。

(4)笑傲:嬉笑游玩。

(5)迎肃:犹迎进,迎拜。

(6)风采: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

(7)馀:今写作余。

(8)膏馥:本为脂膏的香味,借喻对诗文的美好的回味。

(9)一夔应足: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相传为尧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 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

创作背景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这首词约作于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作者是怀着忧愤和同情之心写这首词的。这首词是应酬之作,赵晋臣原唱已佚。辛弃疾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岗位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十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岗位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山居住。这时,他们两人都在铅山,遭遇极为相似,所以,作者大有同病相怜之感。

文学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以“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为题,主要写赵晋臣,说清风峡的词句,也是从属于人物描写的。在词中,作者对赵晋臣的人格、文采给予了极大的赞美。同时,由于二人遭遇相似,心有灵犀,同是报国无门,志不得伸,所以他笔下的赵晋臣,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化身,也反映了作者那种无奈、抑郁而又清高的思想感情。词中蕴含的忧愤十分深广。

此词起句写清风峡形势,接着便将笔锋转向赵晋臣。谓其住在清风洞,人迹罕至,岂不孤寂?以下数句,即回答这个问题,同时层层逼进,把赵晋臣超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先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洁,乃是对上片的概括。再由颂扬人格而赞美文采,进而用典,把赵晋臣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换笔换意,由感慨人事归到留连诗酒。以“阳春曲”收尾,紧承“陪歌”,指赵晋臣的原唱,自然也带出自己的和章。词人笔下闲居深峡古洞、徒然消磨壮志的赵晋臣,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投影。

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是和赵晋臣的原唱的,赞原唱为《阳春曲》,则对自己的和词已含自谦之意,可谓一箭双雕。恰如其分地运用典故,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 [1]贺新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815-816
  • [2]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6
  • [3]谢桃坊.唐宋词谱粹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