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端午即事》是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正值端午佳节,诗人却因朋友都不在身边而愈发感到孤独。诗人满怀炽热的报国之心,却遭人诬陷;本想以死明志,但为了使南宋王朝东山再起,他最终选择了和屈原不一样的道路,表现出诗人忠于朝廷、秉持忠义的执着精神。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五月五日午(2),赠我一枝(3)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故人(4)不可见,新知(5)万里外。

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丹心(6)夙昔(7),鬓发日已(8)

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欲从灵均(9)三湘(10)(11)辽海(12)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注释

(1)即事:就眼前所遇之事作诗。

(2)五月五日午:即端午节。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故初五又名端五。“五”与“午”通,端五即端午,五月初五即重午。“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阳。

(3)艾:即艾草,味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端午节家家门口插菖蒲和艾草,实有驱虫辟邪之用。

(4)故人:老朋友。一说指与自己气味相投的古人。

(5)新知:新结交的知己。战国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6)丹心:赤诚的心。此指炽热的报国心。

(7)夙昔:早晚,喻每天。

(8)改:变白。一作“败”,稀疏。

(9)灵均:屈原的字。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10)三湘:湘江从上至下分别谓潇湘、资湘、沅湘,代指湖南。

(11)隔:间隔,距离。

(12)辽海: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泛指北方。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奉诏出使元军兵营谈判,因据理抗争被扣留。在镇江伺机逃脱后,又为所谓元军派丞相到扬州劝他投降的谣言所害,被诬陷通敌。在不被人了解的情况下,为了表明心志,文天祥愤然写下了《端午即事》这首诗。

文学赏析

开头两句应题而来,点明端午佳节的民间习俗之一——赠艾、悬艾。一枝艾草给诗人的艰苦生活带来了一些快乐的节日气氛,但同时又让他感到了加倍的孤独。三、四两句紧接着叙写诗人当时的孤独处境。“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由于国难当头,颠沛辗转,老朋友不能会面,新知音尚在万里之外,自己的一举一动难以为人所知,因此才遭到谣言的中伤,并为某些人所相信,致使自己的凛凛情操蒙受玷污。这两句语含悲怆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申诉,也有艾怨。

五、六两句笔锋一转,“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是诗人向普天下的人表明心志。他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哪怕是处境艰危,鬓发斑白,容颜日改,也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陈词慷慨,字字铿锵,如同人生宣言,惊心动魄。结尾两句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前一句“我欲从灵均”,是就“丹心照夙昔”作补充,进一步说明自己要以屈原为楷模,坚持深固难徙、独立不迁的操守,纵然是以身殉国也在所不辞。

后一句“三湘隔辽海”则表明诗人欲从屈原以死明志而暂不能从的矛盾心理。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为:一、自己蒙受的诬陷尚未彻底昭雪,如即从屈原,则可能有死得不明不白的后果;二、不即从屈原是“将以有为也”。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率众东山再起,重造大宋王朝,因此他面对绝境时最终选择了与屈原不一样的道路。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执着人生、执着现实的精神的可贵。

《端午即事》这首诗中的情绪很复杂,有一丝节日的欢愉,有对故人的怀念,有万里一身的孤独,也有老去的沧桑。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心中的耿耿爱国之情。全诗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不失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作者简介

文天祥

文天祥

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参考资料

  • [1]李科编.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M]. 成都:巴蜀书社, 2011:175.
  • [2]本社编. 端午诗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69-70.
  • [3]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 宋集珍本丛刊 第89册[M]. 北京:线装书局, 2004:518.
  • [4]王远国,佘克勤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236-237.
  • [5]成玮,李光卫主编. 给孩子的好诗词 跟着民俗学古诗[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95.
  • [6]河北广播电视台中华好诗词项目组. 给孩子们的中华好诗词传统节日上[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9: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