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武侯庙》是明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既是一首凭吊诗,又是一首咏史诗。首联从诸葛亮在世时活动的重要地点入笔,浓缩了诸葛亮由生至死的过程;颔联直接揭示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哀伤;颈联又掉转笔锋,描绘凄凉迷茫的景色,烘托了作者的哀伤和痛惜;尾联客观而又公允地为诸葛亮的一生作出的评价。这首诗集中向诸葛亮表达了崇敬仰慕之情。全诗情韵声律,皆合文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剑江(2)春水绿沄沄(3)五丈原(4)头日又(5)

剑江的春水啊,汹涌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也只剩余影。

旧业未能归后主(6)大星先已落前军(7)

原有基业还未能由刘禅控制,巨星陨落,你已经病死军营。

南阳祠宇(8)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正统(9)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汉室正统未续,名声流传万古,不要以成和败,论列三国英雄。

注释

(1)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

(2)剑江:水名,在四川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北。

(3)沄沄:江水涌动的样子。

(4)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

(5)曛:昏暗。

(6)后主:即刘禅。

(7)大星先已落前军:谓诸葛亮之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8)南阳祠宇:据传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这里也有武侯庙等古迹。

(9)正统:南宋后,三国中奉蜀汉为正统。

创作背景

《武侯庙》此诗原题刻于成都武侯祠壁间,今已不存。人们一直传为明代杨慎撰,实误。杨慎《升庵全集》卷五十六,在《武侯庙》诗题目下作者自注云:“正德戊寅(1518),予访余方池编修于武侯柯,见壁间有诗云:‘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后有题云:此诗始终皆武侯事,子美或未过之。方池不以为然。予曰:‘此亦微显阐幽,不随人观场者也’。惜不知其名氏。”可知这首诗作者姓名已无从考证了。

文学赏析

《武侯庙》这既是一首凭吊诗,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集中向诸葛亮表达了崇敬仰慕之情,也指出蜀汉事业的败亡在于刘禅。

首联从诸葛亮在世时活动的重要地点入笔,展开题武侯庙全诗。剑江是诸葛亮率军北伐必经之处,五丈原则是他损命之地。这两个极富典型意义的地点,浓缩了诸葛亮由生至死的过程。作者拜谒武侯庙时,跟前出现了“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这绝非实景,而是作者的想像,为的是渲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抒写作者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哀惋心情。

颔联直接揭示谙葛亮壮志未酬的哀伤。诗句直来直去,有助于悲情的表达。颈联又掉转笔锋,再用首联的路数。表现对诸葛亮由衷的悼念之情。作者眼前是武侯庙里的萧疏秋草,却不见傍晚暮霭阻遮的西蜀关山,凄凉迷茫的景色,烘托了作者的哀伤和痛惜。

前三联的基调是低沉、抑郁的,而尾联却蓦然挣脱出来,客观而又公允地为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评价:诸葛亮精神传万古,莫以成败论英雄。

参考资料

  • [1]高尚贤.明诗选.春秋出版社.1998.118
  • [2]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307-1308
  •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诗观止·17·明诗词观止(上册).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