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行

庚寅冬,耿、尚二王入粤,广州城居民流离窜徙于乡,城内外三十里所有庐舍坟墓,悉令官军筑厩养马,梁子见而哀焉,作《养马行》。

贤王爱马如爱人,人与马并分王仁。

王乐养马忘苦辛,供给王马王之民。

马日龁水草百斤,大麦小麦十斗匀。

小豆大豆驿递频,马夜龁豆仍数巡。

马肥王喜王不嗔,马瘦王怒王扑人。

东山教场地广阔,筑厩养马凡千群。

北城马厩先鬼坟,马厩养马王官军。

城南马厩近大海,马爱饮水海水清。

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

城下空地多草生,马头食草马尾横。

王谕养马要得马性情,马来自边塞马不轻。

人有齿马,服以上刑。

白马王络以珠勒,黑马王络以紫缨,紫骝马以桃花名。

斑马缀玉缫,红马缀金铃。

王日数马,点养马丁。

一马不见,王心不宁。

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养马行》是清代诗人梁佩兰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揭露耿继茂和尚可喜二王爱马之甚,而百姓欲为王作马而不成,写成百姓遭受苦难之深重,以讽刺二王不仁不义,养马祸民的罪行。全诗多用铺排笔法,末句忽写及百姓以反衬,更突出讽刺主题。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庚寅冬,耿、尚二王入粤,广州城居民流离窜徙于乡,城内外三十里所有庐舍坟墓,悉令官军筑厩养马,梁子见而哀焉,作《养马行》。

庚寅年冬天,耿精忠、尚可喜二王军队进入广东,广州城居民流离逃散到外乡,城内外三十里所有的房屋和坟墓,都让官军建成马棚养马,梁子看到这种事情感到悲哀,写了《养马行》。

贤王(1)爱马如爱人,人与马并分王仁(2)

贤王爱马就像爱人一样,人与马一同分享王的仁心。

王乐养马忘苦辛,供给王马王之民。

王乐于养马忘记了辛苦,王的民众为王马提供补给。

马日(3)水草百斤,大麦小麦十斗匀(4)

一匹马每天吃一百斤水草,大麦小麦也要平均十斗。

小豆大豆驿递(5)频,马夜龁豆仍数巡(6)

小豆大豆运送频繁,马夜晚吃豆仍然还要数回。

马肥王喜王不(7),马瘦王怒王(8)人。

马养肥了,王就高兴不发怒,马瘦了,王就发怒打人。

东山教场(9)地广阔,筑厩养马凡千群。

东山教场地面广阔,建造马厩养上成千上万群的马。

北城马厩先鬼坟(10),马厩养马王官军。

北城马厩是先祖的坟墓,也建成马厩让官军养马。

城南马厩近大海(11),马爱饮水海水清。

城南马厩靠近珠江,马喜欢喝清澈的珠江水。

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

西关马厩在城下面,城下好放马,马可以散行。

城下空地多草生,马头食草马尾横。

城下的空地野草多生,马低头吃草横放着马尾巴。

(12)养马要得马性情,马来自边塞马不轻。

王下令“养马要了解马的性情,马来自边塞马不能轻视。

人有齿马(13),服以上刑(14)

谁根据马齿数计算马的年龄,就要判处重刑”。

白马王络以珠勒(15),黑马王络以紫(16),紫骝马以桃花名。

白马用珍珠马笼头装饰,黑马用线缕珠宝装饰,紫骝马用桃花作名字。

斑马(17)玉缫(18),红马(17)金铃。

斑马彩色丝线连缀玉石点缀,红马金子打造的铃铛点缀。

王日数马,点养马丁。

王每天都清点马的数量,还清点养马丁。

一马不见,王心不宁。

一匹马没看到,王心绪不宁。

百姓乞为王马,王不(19)

而百姓乞求成为王的马,王却不答应。

注释

(1)贤王:与下句的“王仁”皆嘲讽之辞。

(2)分王仁:分享二王的仁政。

(3)龁:咬,吃。

(4)十斗匀:指每天十斗。

(5)驿递:用驿马运输。

(6)数巡:几次。

(7)嗔:怒。

(8)扑:打。

(9)东山教场:即东教场,在广州城东。教场,军队操练的场所。

(10)先鬼坟:以前是坟塞。

(11)大海:指珠江。广州人习惯把珠江称为“海”。

(12)谕:告谕,命令。

(13)齿马:谓根据马齿数计算马的年龄。《礼记·曲礼》:齿路马(亦作“辂马”,古代君主驾车的马)者诛。”谓计算国君马匹年龄的要杀头。此用其典。

(14)上刑:重刑。

(15)珠勒:用珍珠装饰的带嚼口的马笼头。

(16)缨:缨络。用线缕珠宝结成的妆饰品。

(17)缀:装饰、点缀。

(18)玉缫:即玉璪。用彩色丝线连缀玉石而成,做装饰用。

(19)应:读平声,答应。

创作背景

《养马行》这首诗作于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冬天。其时,清耿继茂、尚可喜二王率军陷广州,清兵在广州城内进行了十分残暴的屠杀,以至城中尸横遍野,渠水为之不流。广州城中及附近居民逃奔流离于远乡。城内外三十里之房屋,悉为官军马厩。诗人见而哀之,乃作此诗。

文学赏析

《养马行》此诗小序描述了广州遭受耿继茂、尚可喜二王屠戮的惨状。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层层剥茧似地描写了藩王对于爱马关怀的无微不至,而仅仅在诗的结尾插进一句:“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这堪称神来之笔,造成了强烈的反拨,从而对清军残害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而全诗表达直率,锋芒毕露。

此诗是用“新乐府”的形式来进行叙述描写的,在诗歌内容方面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因此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从中也可以看出梁佩兰对于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梁佩兰

梁佩兰

清代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

梁佩兰(1629—1705),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少日读数千言,通经史百家。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举第。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年近六十改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兰湖,以诗酒为乐。客以他事请者,引疾不听闻;持诗文至,则披衣倒屣,讲论不休。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岭南三家”,但三人诗风并不同。又与程可则、陈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远、方朝并称“岭南七子”。有《六莹堂集》。

参考资料

  • [1]吕永光校点补辑.六莹堂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26
  • [2]叶君远 邓安生.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