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作品简介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译文注释
译文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1)帏(2),冷透人衣袂(3)。有客抱衾(4)愁不寐。那堪玉漏(5)长如岁(6)。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羁舍(7)留连归计(8)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9)无别意。新书(10)报我添憔悴。
寄居他乡回朝廷当官还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1)屏:屏风。
(2)帏:床帐。
(3)衣袂:衣袖。
(4)衾:被子。
(5)玉漏:古代计时器。
(6)长如岁:度夜如年。
(7)羁舍:寄居之处。
(8)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
(9)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10)新书:新写的信。
创作背景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苏轼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书遗蔡允元》:“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
文学赏析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开头一句,气势磅礴。“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为太冷,而是有难言之隐;词人“那堪玉漏长如岁”。“那堪”不是因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碍。这种“愁不寐”、“玉漏长如岁”,道出了词人难盼天明的煎熬心态,可谓人木三分。这一过渡句没有立刻给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道出: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从相思的角度来回答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梦停止了,人清醒过来了,痛苦啊,“魂销”魄散,肝肠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毖。今别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别赋》)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满是“相思泪”:问我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眶泪水向枕流。最后两句,写“愁”上加“愁”,秋夜秋风秋月秋思愁煞人。词人不说自己瘦了,而说是“衣带渐宽”;不说自己想念家人,而说是“新书报”后,她们“添憔悴”了:这种反衬之笔,似乎从柳永《凤栖梧》中引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终不悔”,一个“消得人憔悴”,词人的烦恼心情似乎能得到一点消除。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从词牌的选择上似乎可以看出:他是蝶,归隐是花,“羁舍留连归计未”。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他的秋“愁”,“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值得借鉴。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吕观仁.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110
- [2]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956-958
- [3]马兴荣.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1: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59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