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是元代文学家虞集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第一句写江山已非宋朝所有;第二句写自己的漂泊历史;第三句写对故国的怀念;第四句写故国沦丧的惆怅。全篇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语意双关,曲折含蓄。
译文注释
译文
江山信(1)美非吾土,漂泊栖迟(2)近百年(3)。
江山真是美好但已不是宋代的疆土,我家长年漂泊寄居他乡已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4),不堪(5)梦觉听啼鹃(6)。
祖墓与庐舍墓田都在长江之滨,实在不忍心听到杜鹃的悲鸣。
注释
(1)信:的确,真是。
(2)栖迟:寄居他乡。
(3)近百年:指诗人家由四川迁居江西约有百年。
(4)同水曲:指同在长江之滨。诗人祖墓在四川,而现在居住江西,都在长江水边。
(5)不堪:不忍心。
(6)啼鹃:相传古代蜀王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唐宋诗词中常用杜鹃啼声来寄托对国家兴亡的悲哀。
创作背景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此诗系诗人六十九岁时在江西临川崇仁寓所所作。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正是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第三次改变年号,而这一天又恰是祭祖上坟的寒食日,诗人在祭扫祖墓时,写此诗给其弟及子侄。
文学赏析
“江山信美非吾土”,“信美” 是肯定之词,而“非”则是否定之词。二者一正一负、一扬一抑、一次一主,恰如其分地韵和着诗人情感上的涨落。由于“江山”和“土”均是语义双涵,故而情感的涨落也有两层。一是寓居之临川确实很美,曾使诗人“视之也切”、“怀之也深” ,然终非我故土。二是祖国山河确实美好,但又并非我国土。这双重涨落既是思乡念亲所致,又是亡国之痛使然。如此开端就暗关了诗题,并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非吾土”的感受确实使人难以忍受,王粲《登楼赋》早就致慨于此: “虽信美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但诗人更是难乎为怀,因为他随祖上在“非吾土”上竟“飘泊栖迟”了“近百年”。时间越长,感受越深,至正改元年、寒食之日就愈发显得惊心怵目。所以诗人在抗坠扬抑之后又宕开了极凝重极悲凉的一笔,从时间上强化着“非吾土”的感受。这不仅见之于略事夸张的“近百年”上,而且从语义相复、语调款款的“飘泊栖迟”中亦可品出。
三四两句循首句而生发,第三句是扬,由“非吾土”转入梦“吾土”,如数家珍地列出“山舍”、 “墓田”和“水曲”。它们既是诗人梦境中的历历景观,又是诗人思乡念亲的斑斑心迹。而且,从这一饶有兴味的排列中还透析出诗人入梦时间之长,所得慰藉之深。然而,好景毕竟不长。“梦觉”已属“不堪”,“啼鹃”则更是难奈。梦中所得之慰藉恰恰反衬出梦醒时的失落和怅惘,凄烈的鹃啼声更是强化着诗人回归而不得的凄凉和痛楚。而且杜鹃的啼声在传统文化心理中还兼有感伤亡国和思念故乡双重涵义,所以“不堪” “听”的细节中也含有亡国之痛的意思。至此,诗人由梦“吾土”又跌落到“非吾土”的痛苦而现实的感受之中。这就形成了情感上的另一次涨落,一次更凄婉更悲怆的涨落。
绾束全诗可见,思乡之情和亡国之痛正是诗人向亲人乃至后人所“示”的全部心迹。这或许也恰是诗题前何以赫然冠上“至正改元”和“寒食日”的缘故。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钱仲联.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43.
- [2]王烈夫编著.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3册 宋朝、元朝[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6 ,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