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是元代文学家虞集创作的一首小令,这是一首咏史作品,作者通过寥寥数语既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局面,又称颂了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全曲叙写史实言简意赅,发表感叹情深意长。且格式上两字一韵,一韵到底,不仅曲词流畅清通,而且曲意警策深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鸾舆(1)三顾茅庐。汉(2)难扶,日暮桑榆(3)。深渡南泸(4),长驱西蜀(5),力拒东吴(6)

刘备亲自出马,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无奈汉室气数已尽,如同日落桑榆,难以扶持了。诸葛亮南下五渡泸水,远赴西南蜀地,全力抗击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7)天数(8)盈虚(9)造物(10)乘除(11)。问汝何如?早赋归欤(12)

周郎巧妙计策真是好啊,关羽的死亡又多么令人悲叹!天命的变化自有定数,造物主也自有安排。我问你,你又能怎样呢?还是早些儿回老家去得了。

注释

(1)鸾舆:皇帝的车驾,亦指代皇帝。此处指代刘备。

(2)祚:皇位。

(3)桑榆:《淮南子》有“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之语,常用来比喻晚年、晚期。这里比喻颓废的汉室。

(4)南泸:泸水,即今金沙江。此处指诸葛亮渡泸水,七擒孟获之事。

(5)西蜀:蜀中之地。

(6)东吴:指孙权政权。

(7)云殂:死亡,云为语气助词。

(8)天数:天命。

(9)盈虚:圆缺。

(10)造物:指主宰创造大自然万物的神灵。

(11)乘除:增减。与“盈虚”意近,都是指此消彼长的变化。

(12)归欤:即归家吧。欤,语气助词。

创作背景

这支【折桂令】是作者在“席上”所赋,元末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记载虞集作此曲的轶事,一次虞集在童童学士家宴集时,有歌伎顺时秀唱了一支【折桂令】:“博山铜细袅香……”一句两韵,(如:铜、风)名为“短柱”,虞集爱它新奇,就以席间所议蜀汉事为主题,即席赋成《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这支小令。

文学赏析

《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这是虞集所留下的一首咏史小令。如题目“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所述,小令借席上偶谈的随意形式,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代蜀汉与曹魏、孙吴逐鹿争雄的局面,赞颂了诸葛亮、周瑜等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但作者的旨意在于感叹古今盛衰,认为兴亡成败皆为冥冥天数所定,从而表达出希望早日归隐的愿望。

全曲前三句怀古,后两句发表感叹。首句主要写诸葛亮的出场:“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刘汉帝权难以自持,已经到了“日暮桑榆”、一蹶不振的地步,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三句十二字紧承上句,写诸葛亮的赫赫战功。此句铺陈排比,且对仗工整,气度恢宏,突出显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足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下句,则转而写周瑜智退曹兵的伟绩和关羽被东吴败亡的结果。此处巧用一“美”一“叹”两相对比,既总结了蜀汉、曹魏、孙吴逐鹿争雄的兴衰成败,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无尽的缺憾之情,在文意上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后两句是作者在前面怀古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感慨:“天数盈虚,造物乘除。”作者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盈虚、消长,人世间一切事业的得失、成败,都是天数所定,造物所致,谁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所以徒劳挣扎于世,还不如学陶渊明赋一首《归去来兮》,早早归隐山林。“早赋归欤”巧化陶渊明归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归隐之志。

作者简介

虞集

虞集

元朝官员、学者、诗人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参考资料

  • [1]李伯钦. 经典传家 图解元曲三百首[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141.
  • [2](清)蘅塘退士编.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两卷版 下[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48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