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挽文山丞相》是元代诗人虞集为哀悼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前两联用张良为韩复仇、诸葛亮匡扶蜀汉等典故,赞颂文天祥力图恢复宋室,欲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气概;颈联表现了诗人对宋朝的留恋和对英雄的思念;尾联用东晋时过江诸人新亭对哭事,直抒诗人心中悲痛。全诗句句用典,而意脉一贯,酣畅深厚,郁勃沉雄。
译文注释
译文
徒把金戈挽落晖(1),南冠(2)无奈北风(3)吹。
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如北风劲吹日益横骄。
子房(4)本为韩仇出,诸葛(5)宁(6)知汉祚移(7)。
张子房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汉家终于灭亡他岂能料到。
云暗(8)鼎湖(9)龙去远(10),月明华表鹤归迟(11)。
鼎湖云天黯淡,皇上早已乘龙远逝,迟迟不见您化成白鹤归来,停留在故乡的华表。
不须更上新亭(12)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请不要再上新亭极目远眺,如今局势已大不如过江诸人流泪时的晋朝。
注释
(1)金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这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
(2)南冠:楚冠,比喻囚犯。
(3)北风:宋元诗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势力。
(4)子房:即张良,字子房,家相韩五世。秦灭韩,张良谋为韩报仇,使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后佐刘邦灭秦兴汉。
(5)诸葛:指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佐蜀,曾六出祁山,谋恢复汉室。
(6)宁:岂。
(7)祚移:祚(zuò):皇位。移:转移。
(8)云暗:比喻蒙古族势力的猖獗和宋室的倾覆。
(9)鼎湖: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上天。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10)龙去远:比喻宋室倾覆而难以复兴,亦隐喻宋帝赵昺之死。
(11)月明华表鹤归迟:《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这里以鹤归隐喻文天祥之死,言文天样若魂归江南,定当有城郭如故而人民非的感叹。华表:立在官殿、城垣、坟墓前的石柱。
(12)新亭:又名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创作背景
《挽文山丞相》约作于元成宗大德(1297—1307年)年间,诗人为悼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作。元初统治者施汉法,重儒学,不拘文网,故当时汉族文人中多有悼岳飞及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诗作,这首诗为其中一篇。
文学赏析
诗的开头“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描写了文天祥力战沙场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的敬服之意,只因为元军太过强大了,力量悬殊,有英雄气魄却回天乏力,反倒成了阶下囚。接着“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这句通过写张良为韩国复仇出世却无法复韩,孔明六出祁山未能兴汉却江山易主,“出师未捷身先死”,作者借张良和孔明未能如愿表达了对文天祥抗元复宋失败的深深惋惜,“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诗人以低沉凄凉的格调叙述了大宋灭亡和文天祥遇害的事实,以哀切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悲凉沉痛之感,写出了对大好江山和英雄的急切呼唤,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的失落感。诗人的感情在最后两句“不须更上新亭饮,大不如前洒泪时”毫无掩饰的显露出来。昔日古人虽国土沦丧但尚可对江而泣,可现在连一草一木都沉沦在异族的蹂躏践踏之中,大不如前了。诗人直抒胸臆,在悲凄之中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深深哀叹和惆怅。
《挽文山丞相》这首诗作以用典用事为长。出句用典,巧妙地把文天祥力挽危亡不成、被俘不屈殉节的一生概括出来;次以张良、诸葛亮为比,赞颂了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再以宋帝之传说,寄托了对文天祥的不尽哀思和追念;结以东晋之事,感慨文天祥壮志未酬、天下尽归异族所带来的痛苦现实。全诗笔力雄健,情绪深沉,在对文天祥的赞颂和哀悼中,也真实地展露了诗人自己怀念故国的悲凉沉痛心情。全诗气韵凝沉,寄寓深远,既突出了一个“挽”字,又有诗人自己的隐痛悲思,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李梦生注译.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7 第1版:第28页
- [2]郭预衡主编.高等学院校文科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295页
- [3]周建忠主编;张祝平,黄伟副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第673-6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