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途归石门旧居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

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

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俛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

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

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凝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数人不知几甲子,昨夜犹带冰霜颜。

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

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

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下途归石门旧居》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别情,显示了李白藐视权贵、轻视富贵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旷达超脱、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诗分三段:第一段回忆了他和友人在越中和长安的生活与友谊,第二段写重游旧地及重逢老友的亲切感受,第三段写诗人认识到求仙学道和追求荣华富贵的虚幻。全诗写得清新脱俗,富于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对此诗评价极高,视之为李白的觉醒之作和一生的总结。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是难以抑制别离时的伤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就要告别您扬帆而去,离魂正萦绕着春郊的树丛。

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1)国士(2)恩。

此时我心中的郁结有谁知晓呢?真是有愧于当初承受您对我以国士相待的恩情。

云物(3)共倾三月酒,岁时(4)同饯五侯(5)门。

为赏春我们一起在春城三月畅饮,每当迎接节候,我们一起接受王公贵族的宴请。

羡君素书(6)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

我常常羡慕您案上摆满素帛道书,那上面的朱字与素帛就像云霞在空中相映。

余尝学道穷冥筌(7),梦中往往游仙山。

我也曾为学道而钻研道经与学仙,往往梦中都在仙山上游行。

何当脱屣(8)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总盼着有一天会得道解脱而玉,进入那壶中别有日月的仙境。

俛仰(9)人间易凋朽,钟峰(10)五云在轩牖(11)

人生本来短暂,如花一样易于凋零,又如同这窗前钟山上的白云,飘忽聚散不定。

惜别愁窥玉女窗(12),归来笑把洪崖(13)手。

前次伤别是您去嵩山玉女窗访仙学道,归来时我兴奋地对您这洪崔仙子握手相迎。

隐居寺,隐居山(14)陶公(15)炼液栖其间。

隐居山,隐居寺,那里曾留下陶公当年炼丹修行的踪影。

凝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当初我诚心诚意地攀登在那里,顿时觉得心旷神抬,恬然清静。

数人不知几甲子(16),昨(17)犹带冰霜颜(18)

那里一些人己长寿得说不清自己的年龄,一个个肌肤如冰雪,还带着处子的面容。

我离虽则岁物(19)改,如今了然(20)所在。

自从我离开那里,一年年的发生了变化,但今天我还是能够将那一木一石辨清。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21)乐客(22)遥相待。

莫要悲伤今天的相别不能尽欢,我预料那里自有诗酒为东的朋友对我远接高迎。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石门就像《桃花源记》里描写的那样,到处是溪水绕着桃花。我要访问的人家也是不知有汉,有唐,更不知世间的情景。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不知从那里弄来的鸡肉、猪羊招待我,人家周围是一片片桑麻丛生。

翛然(23)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24)又复远。

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外,有时又骑弯驾鹤,不知道他们的游踪。

何必长从七贵(25)游,劳生徒聚万金产。

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何必整天和那些权贵们打交道呢?费心巨力,即使能聚万贯家产也是徒劳无用。

(26)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告别您,长相思,往日的欢聚就像云散雨停。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要想知道我在此别离时心情有多悲伤,您可以看看那傍晚的杨柳在春风中依依舞动的情景。

注释

(1)叨承:自谦之辞。言不当承受而承受。

(2)国士:国家的栋梁之材。

(3)云物:景物。

(4)岁时:节候。

(5)五侯:汉平二年,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世称五侯。见《汉书·元后传》。此泛指达官贵人。

(6)素书:古时以白绢写书,故称素书。

(7)穷冥筌:探索成仙得道的奥妙和绝窍。冥筌,指道家之理与迹。

(8)脱屣:喻轻易抛弃一切,即抛弃尘俗的牵挂,就像脱去鞋子一样,不值得留恋。屣,鞋。

(9)俛仰:同“俯仰”。

(10)钟峰:指金陵的钟山。

(11)在轩牖:言其距离之近。牖,窗户。

(12)玉女窗:嵩山峰顶上的一处名胜风景,此处代指嵩山。传说汉武帝曾在窗中窥见天上玉女。

(13)洪崖:仙人名。

(14)隐居山:《因话录》:“宣州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炉迹犹在,后为佛舍。”

(15)陶公:即南朝人陶弘景,曾隐居茅山(一说横望山),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史》有传。

(16)甲子:古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

(17)夜:一作“来”。

(18)冰霜颜:仙人之貌。

(19)岁物:四季景物。

(20)失:王琦本作“识”。

(21)悬知:预知。

(22)乐客:指好客的人。

(23)翛然:自然往来,无拘无束。

(24)装鸾驾鹤:骑着鸾驾着鹤。鸾、鹤,仙人所乘。

(25)七贵:指汉时吕、霍、上官等七家贵族,后泛指权贵。

(26)挹:通“揖”,拱手行礼。

创作背景

《下途归石门旧居》这是一首写离别之作。王琦注:“题下似缺别人字。”此诗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春,时李白寓居金陵而往游石门;一说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时李白病居当涂,尝游横望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此诗为李白逝世之年与吴筠诀别之作。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则认为是李白别其友人元丹丘所作。

文学赏析

《下途归石门旧居》此诗别人之义不见于题目,而根据开篇的“吴山高、越山青,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村”与结尾的“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等诗句可知这是一首抒写别情之诗。

《下途归石门旧居》全诗可分为三段。前十九句为第一段,诗人回忆了和友人在越中和长安的生活与友谊。诗的开头五句,是写李白与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形。“吴山高,越水清。”这是点出告别的地理环境,在吴山越水之际。茅山在东汉以来,就是道教的圣地和中心,而且在吴山越水之间。南朝道士陶弘景所隐居之地,据《南史》本传中说是在“句容之句曲山”,即茅山。《弘志句容县志》中记载,陶弘景的隐居之所和炼丹之处也都在茅山。此五句说,在吴山越水之间的茅山,李白紧紧握着老友元丹丘的手,在默默无言地告别,马上就要乘船离去了,但是他的心还萦绕在老友的身边不忍离去,河岸边但见烟绕郊树,情景凄迷,一派黯然伤别的气氛。这对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在无言泣别之际,几十年交往的情景,都油然涌向心头。以下十四句是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此心郁怅”以下十句是李白和元丹丘在长安交游的回忆。天宝元年(742),元丹丘入长安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他曾通过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御妹)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玄宗一开始像对国士一样对待李白。李白初到皇宫被召见时,玄宗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遂直翰林,专掌密命。”(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李白对元丹丘这一推荐之恩,终生都没有忘记,在这首诗中,首先就提到这件事。当时二人同在长安。春天,他们一同在长安酒市中饮酒;年节时,他们又一同到王公显贵家里去赴宴。接着又回忆他们一同求仙学道的事。李白非常羡慕元丹丘道书满架,素书满案。在洁白绢素上写满了朱色的字迹的道经和符箓,在李白看来竟如霞光一样的灿烂。“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这段文字是李白当时热衷道教神仙的忠实写照。“壶中”句是引用了一则道教神仙故事。有一个叫施存的人学道,邂见一个叫张申的老人。此老人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能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可宿壶内。此人自号为“壶天”,别人称他为“壶公”(见《灵台冶中录》,《后汉书·费长房传》亦载此事,文字有所不同)。这里“壶中”指的是不同于人世间的神仙世界,所以说是“别有日月天”。李白这样热衷于神仙道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在人间“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在政治上遭到惨重的失败才不得不遁入道流;另一方面是道教的神仙世界,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对于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受到压抑的人们,道教的神仙世界无疑是他们展现精神自由的理想天国。在这里他们受伤的心灵可以得到慰藉,疲惫的身心可以暂时得到休息和恢复。

从“俛仰人间”以下四句,写的是李白与元丹丘从嵩山分别以来到今日茅山相逢的经历。“易凋朽”句,是感叹人生时光易失,二人相别之久;“钟峰五云”句是即目抒情,同时以青山的不朽感慨人生的易朽。茅山离金陵不远,晴日钟山在茅山可见。茅山的五云峰在元丹丘茅山的隐居处的窗口上也即目可见。开元中,李白曾从元丹丘在嵩山求仙学道,他们曾一同游过嵩山上的玉女窗等风景名胜。后来二人就分别了。如今他们又在道教名山茅山上会面实在令人把手高兴。以上是此诗的第一段,写李白与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景,并回忆了几十年的友好交往,二人在长安的交游,一同求仙学道具的经历,昔日从嵩山分手,今日在茅山重逢等种种情景。

从“隐居寺”至“遥相待”十一句,是此诗的第二段,描写回忆诗人与老朋友重逢、重游旧地的情景和感慨。“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隐居寺和隐居山都在茅山。此句中的陶公,当也有暗喻元丹丘的意思,说他在茅山修道炼丹。“灵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此二句是说李白年轻时曾攀登过茅山,那时是步履轻健,如走平地,觉得非常轻松。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腰脚如今已大不如昔了。“数人不知几甲子,昨来犹带冰霜颜。”此二句是指此次重见面的茅山几个老朋友,他们如今也都是满头霜雪,鬓发皆白了。说不知道他们有“几甲子”,是故意神而奇之。犹如说他们是“老神仙”,不知道他们有多大岁数。“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识所在。”此二句说离开这里的年岁已久,虽然时过景迁,许多地方和景物都改变了模样,但是,对以前的旧游处,还是能清楚地辨认出来。“别君莫遭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意即这次重游虽然时间仓促,旋即告别,请友人不要因没有尽欢而感到歉意,自己对他的好客之情是早就预料到的。

从“石门流水”以下的十三句,是此诗的第三段,写李白辞别元丹丘将要回到石门旧居的情况和感想,诗人认识到求仙学道和追求荣华富贵的虚幻。这一段紧扣此诗题目。诗中写道:“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诗中的石门,显然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翻版。“不知”二句,是《桃花源记》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改写。李白所说的“秦人家”当是指桃花源一类的避世之所。有人认为是李白鲁郡故居附近的石门山,有人认为是李白所一直艳羡的南朝山水诗人所最喜游览的永嘉石门,其所在地就是道书中所谓的“元鹤洞天”、“乃三十六洞天第三十”(《浙江通志·处州·青田县》)的道教胜地,又是谢灵运笔下的名胜之地,当是李白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了。所以诗中说;“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就是说他要逃遁世事,远离人间,乘鸾驾鹤,远远地飞向神仙世界。诗中的石‘门,应是桃源仙境、神仙洞天的永嘉石门。这样,诗题中的“下途”二字也好解释了,就是离开茅山李白所要去的下一站,就是永嘉“石门旧居”,因李白多次在浙东漫游,永嘉石门也有他的旧居,是极可能的。“何必”二句,显示李白藐视权贵、轻视富贵的思想,表现了李白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旷达超脱、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可以说这是道教影响,所给予李白的积极一面。“揖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李白的意思是与老朋友元丹丘揖别而去,从此他们就像云飞雨散一样,天各一方,彼此只有两地长相思了。仅此而已,并没有与道教神仙、与市侩社会诀别的微言大义。《下途归石门旧居》此诗最后“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二句,是说他相思别离之情思,绵绵不绝,如同春天的柳丝一样坚韧,不易折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1
  • [2]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466-468
  • [3]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02:363-368
  • [4]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