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濑听猿

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

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

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石塘濑听猿》是南朝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沈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通过对诗人深夜听猿时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猿时的欢快愉悦之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挚爱之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噭噭(1)夜猿鸣,溶溶(2)晨雾合。

夜晚,那噭噭而歌的猿声不断传来;清晨,那蒸腾弥漫的雾气笼罩了山野。

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3)

那猿声忽此忽彼,简直弄不清它们的远近;只见那层层山峦,像叠摞在一起一般。

(4)东岭唱,复(5)西岩答。

听到那东岭的猿歌,已经够喜欢的了,还又想静立久候,倾听那西岩猿猴的应答声。

注释

(1)噭噭:猿鸣叫声。

(2)溶溶:云雾弥漫的样子。

(3)重沓:重叠。

(4)欢:喜。

(5)伫:久立等待。

创作背景

诗人于某日夜晚雾中在山野里听到猿猴东唱西应,觉得很有乐趣,于是写下《石塘濑听猿》该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石塘濑听猿》这是一首写景小诗,全诗仅此六句(或疑有残缺),却描绘出一幅山雾朦胧,喜听猿鸣的画卷。读来饶有情趣,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落笔即写夜猿高唱,山雾弥漫。此处之用语、造句,几乎与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活活夕流驶,嗽嗽夜猿啼”相同,但意境却有些差异。沈诗则是“夜”“晨”二字,交互为言,言朝朝暮暮,清猿高唱,山雾弥漫。这开首两句,诗人即以简洁传神的画笔,描绘出猿声阵阵、雾气迷濠的画幅,颇为诱人。

“不知声远近, 唯见山重沓。”这里的“声”,自是指“噭噭”的猿鸣声。这两句是写此时此地诗人耳闻目睹的独特感受。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不仅不觉其怪,反而觉得这种感受和描绘,真是真切不过了。诗人是在山边听猿,是在云雾中看山的。那猿声在山峦沟壑中空谷传响,悠悠回荡,听来自然是忽远忽近,难以捉摸。那山峦是在云雾环合之中,雾环如带,看起来那显露的山峰自然像层层叠摞一般。诗人所见的是山雾环合中的群峰形象,所听的是空谷传响的猿鸣之声,因而他那“不知声远近,唯见山重沓”的感受,既是独特的,又是合乎实情的。从中,体现出诗人体情察物的精微细致。

“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这两句,就是抒写诗人那种欢欣和追寻之情。诗人将猿鸣说成“唱”“答”,赋予猿以人的情趣,已可见其对猿声的喜欢了。诗人又以“东岭”“西岩”对举,描绘那种左顾右盼、久听不已的情态,更显出他对猿声的兴致。再加上“既欢”“复伫”等语,那心中的欣喜和久恋不去的情态,就更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石塘濑听猿》这首写景诗,观察细致,描绘逼真,风格清新隽永,贯注着一种对大自然的欣喜挚爱之情。读来耐人品味,令人反复吟咏。

作者简介

沈约

沈约

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出身贵族,而年幼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他是齐、梁文坛的领袖,首创“四声八病”之说,与谢脁、王融等创作新体诗,称“永明体”,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内容广泛,讲究声韵、对仗。有辑本《沈隐侯集》传世。

参考资料

  • [1]程章灿撰.《南北朝诗选》:商务印书馆,2017.08:第109页
  • [2]曹鼎著.《齐梁体诗传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02页
  • [3]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第867-8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