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西施咏》是清代诗人金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说在同一村子里溪水流淌、溪花盛开,但生长在同一村子里的东施与西施差距甚远;后两句说东施最大的错误是事事模仿西施,反而令自己更加丑陋了。诗人在这里借咏西施批评当时诗坛上东施效颦式地一味摹拟的风气,缺乏创造精神。此诗借典论理,用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批评诗坛上复古摹拟的诗风,笔调轻松洒脱,寓锋芒于叙议之中,似褒似贬,似赞似讽,富有幽默感。
译文注释
译文
溪水(2)溪花一样春,东施(3)偏让(4)入宫人(5)。
一样住在溪边,一样欣赏春花。一样是豆蔻年华的东施女,却徒让徐西施占尽了风光。
自家未必无颜色,错绝(6)当年是效颦(7)。
东施未必不娇嫩不美丽,错就错无病呻吟,学人病态,弄得贻笑大方了。
注释
(1)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吴越春秋》载越王勾践用范蠡计谋,用美人计,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成为吴王的宠妃,自此,吴王沉缅女色,荒废政事,终为越人所征服。
(2)溪水:西施故里苎萝乡的浣纱溪。
(3)东施:传说中的女子名。《太平寰宇记》载:浙江诸暨县苎萝山下有施姓两村,西村女为西施,人称美女;东村女为东施,人称丑女。
(4)让:不及,逊色。
(5)入宫人:指西施。
(6)错绝:大错特错。
(7)效颦:《庄子·外篇·天运》载,美女西施因心口痛,经常按着胸口,皱着眉头,邻居中一丑女见了觉得很美,也学起这个样子,结果反倒增加了她的丑相。
创作背景
《西施咏》此诗是作者借东施效颦的典故表达诗学见解而作。清朝中期,由于沈德潜等人的诗论主张,迎合了当时盛炽的考据学风,引导文人钻入考据之中、故纸堆中,把诗歌创作当作堆垛学问的工具,使诗歌创作远离现实,丧失了文学独创性的特色。以致于在清朝晚期的诗坛上更是一味复古摹拟的风气。金和深感于此,因此他借咏西施提出批评,鼓励人们求真求实求自己的风格,独创新路,不要学东施效颦。
文学赏析
《西施咏》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讽刺诗,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学术见解,哲理性很强,富于幽默感。
起句“溪水溪花一样春”,先从景物着手,极力渲染事情发生的环境。你看,浙江诸暨县的苎萝村,真是天下美丽的地方。溪水流淌,清澈明净;溪花盛开,绚丽多彩,都同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然而,就在这美丽的苎萝村里,出现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情:“东施偏让入宫人。”这一句承前而来,由景及人,正式引出本诗所要评论的对象东施。诗人通过“偏让”二字,为东施惋惜和鸣不平。意思是说,同受苎萝村山光水色的陶冶,又都在青春妙龄,东施为什么自甘暴弃,偏让西施得以入宫,成为宠妃,留芳千古。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先作好铺排。
诗的后两句展开议论,评判东施的错误做法:“自家未必无颜色,错绝当年是效颦。”金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东施并非没有一点值得可爱的地方,她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模仿西施,结果是适得其反使自己更加丑陋了。十分明显,诗人是借题发挥,批评当时文坛上那股复古模拟的风气,“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正如东施效颦一样,亦步亦趋,缺乏创造精神。
这首诗的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通过对东施效颦的评论,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艺创作,都不可机械模仿,应独立思考,发挥创造精神。
《西施咏》此诗借人人皆知的故事,讽刺那些对古人亦步亦趋的诗人,笔调轻松洒脱,寓锋芒于叙议之中,似褒似贬,似赞似讽,富有幽默感。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王充闾著,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06,第296页
- [2]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1562页
- [3]胡小伟主编,中华五千年名诗一万首 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08,第936页
- [4]陈器之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15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