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山祠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谒文山祠》是明代边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文山祠的悲凉景象,为全诗的情调打下了基础;颔联概括文天祥一生的悲剧,颂扬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颈联连用子规、燕月、精卫和浙江潮来隐喻文天祥被害后,人们的沉痛哀思;尾联用岳飞比文天祥,以英雄遗恨长存作结。全诗歌颂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用典精当,词句凝练,格调沉郁,情感深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丞相英灵迥未消(1)绛帷灯火(2)(3)(4)

文丞相呵,您的英名永远流芳。深红色供帐里的灯火烛光,被寒风刮着,依旧灯火辉煌。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5)梦且遥。

天地虽然宽阔 ,却没有你的容身之所;人生道路崎岖曲折 ,比恶梦还要乱而且长。

花外子规燕市(6)月,水边精卫(7)浙江潮。

你的魂魄化为子规鸟,在燕市月夜鸣叫;英灵像填海的精卫鸟,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钱塘江潮,永不泯灭。

祠堂亦有西湖树(8),不遣南枝向北朝。

祠堂边也长着如同西湖岳庙的树木,枝叶都向南伸展不肯北朝。

注释

(1)迥未消:远远没有消失。

(2)绛帷灯火:神座前挂着绛红色的帐帷,油灯烛火辉煌。

(3)飒:风声。

(4)飙:狂风。

(5)间关:道路崎岖难行。

(6)燕市:北京柴市。在今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元明清三代均为刑场。

(7)精卫:神话中鸟名,相传为炎帝少女,名女娃,游东海而溺死,化为精卫鸟,经常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

(8)西湖树:岳飞坟在杭州西湖北岸栖霞岭下。《西湖志》载墓上木枝皆南向。

创作背景

《谒文山祠》当作于诗人任职北京之时。诗人在瞻仰南宋文天祥纪念祠以后,对这位民族英雄的被害表示痛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这首七言律诗。

文学赏析

《谒文山祠》本诗首联写文山祠的悲凉景象,为全诗的情调打下了基屈;颔联概括文天文一生的悲剧,颂扬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颈联连用子规、燕月、精卫和浙江潮来隐喻文天文被害后,人们的沉痛哀思;尾联用岳飞比文天文,以英文遗恨长存作结。全诗歌颂文天文坚贞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文天文的崇敬之情,用典精当,词句凝练,格调沉郁,情感深切。

首联先写文山祠内庄严肃穆的气氛。红色的帷帐映着灯火,摇晃在寒风里,这景色让诗人想象文天文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历史场面,显示文天文的爱国精神远远没有消失。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虚实相衬,从而表现出文天文不屈的英灵,也暗含了对文天文死难的痛悼与钦敬。这一联,讴歌了文天文的坚贞爱国情梦,并把“英灵迥未消枝五字作为全诗的纲领,以下皆由此而生发。

颔联用洗炼的笔墨,概括了文天文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乾坤浩荡身难寄枝,南宋灭亡,国家不存,文天文避敌追捕,然而乾坤浩荡,无处寄孤臣义士之躯。“道路间关梦且遥枝,文天文在广东兵败被俘,被押往元都燕京,这句写押解途中情景。文天文抗元不果,忠义难寄,诗人用十四字描述文天文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的经历,暗含诗人对文天文浩然正气的赞赏。

颈联连用数典进一步地深化了文天文的坚贞爱国情梦。上句写实,诗人来到燕京,凭吊文丞相祠,耳边传来“子规枝在月下的悲啼声,如哀如怨,顿生对文天样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崇敬之意。下句以“精卫填海枝的故事,说明“填海枝是不可为之事,精卫决心要填,寓意文天文抗元的决心。就当时大势看,抗元胜利的把握是很小的,而文天文忠于宋朝,正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去实现抗元之志;又以钱塘江怒潮,喻其坚贞不屈的精神,赞美了文天样忠义爱国思想。诗人在这里巧用数典,使“英灵迥未消枝进一步具体化,对仗工稳,用典切题,语意悲壮,激扬正气。

尾联为了表现这种精神的感召力量,作了夸张性的描写。丞相祠前也有像岳坟那样枝皆南向的树木,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南面向阳,树枝容易发旺,这本是自然现象,诗人为了歌颂丞相爱国精神之伟大,因而产生这种联想。把“西湖树枝和“丞相祠枝联在一起,也是有意使南宋两位民族英文有所关连,在发扬爱国精神方面,起到前后继承和相互辉映作用。诗至此而止,造成余响不息的艺术效果。

《谒文山祠》这首诗歌颂了文天文的英灵浩气长存天地之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文天文的崇敬之情。诗从文山祠周围气氛落笔,颔联仅用十四字,高度概括文天文的光辉业绩,用笔精练。颈链展开想象,句子富于主观色彩。尾联回到祠堂,用祠中之树遣枝向南描写文天文魂魄不散,誓向南宋的一片忠诚。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在于运用神话典故,作联想的浪漫手法,歌颂文天文坚贞的爱国精神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谒文山祠》全诗用典妥切,属对工整,精致细密。

作者简介

边贡

边贡

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前七子”之一

边贡(1476—1532),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因被人嫉恨,被罢归。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著有《华泉集》。

参考资料

  • [1]傅璇琮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泰山出版社.2007.4.第73-75页
  • [2]王成纲主编,你应该知道的中国古典诗词,九州出版社,2005年02月,第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