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邓州城楼》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登楼所见荡荡湍水、累累荒冢等萧条破败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忧虑国事和难酬壮志的心情。全诗刚健质朴,沉郁悲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邓州(1)城下湍水(2)流,邓州(1)城隅(3)多古丘(4)。
邓州城下,是湍水急速地奔流,邓州城边,是众多往古的坟丘。
隆中布衣(5)不复见,浮云西北(6)空(7)悠悠(8)。
像当年隆中布衣似的人才,如今已不能再见,只有任那阴密的浮云,在西北自在地飘悠。
长鲸(9)驾空(10)海波立(11),老鹤(12)叫月苍烟(13)愁。
庞大的鲸鱼腾驾长空,怒海的波涛山涌壁立,老鹤凄惶地长唳月下,青烟中似包含着无限忧愁。
自古江山感游子(14),今人谁解赋登楼(15)?
自古以来祖国的山河,总是感触着游子的心事,可如今的人有谁懂得像王粲那样作赋登楼?
注释
(1)邓州:今河南邓州,位于中原南北交通孔道,是防守荆襄的外围重地,南宋和金双方在此曾激烈争战。
(2)湍水:河流名,发源于河南内乡西北的伏牛山中,流经内乡、邓州,至新野汇入白河。
(3)城隅:城边,城墙角落处。隅,角落,边沿。
(4)古丘:古墓。
(5)隆中布衣:指诸葛亮。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距邓州仅百里。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在此。布衣,古代平民穿布质衣服,因此用布衣来指代平民。
(6)浮云西北:这里是比喻在金国西北边境的蒙古侵略者。当时蒙古军已攻入潼关,侵扰河南。
(7)空:只,仅剩下。
(8)悠悠:本是形容从容不迫的样子。这里似也有形容蒙古军志骄意得,目中无人样子的意思。
(9)长鲸:巨大的鲸鱼。这里用来比喻蒙古军。
(10)驾空:腾驾长空。这里是比喻蒙古军的横冲直撞,气势猖獗。
(11)海波立:海浪翻卷直上。这里是比喻形势险恶,国家动乱。
(12)老鹤:指人民。
(13)苍烟:青烟。
(14)游子:离家远游他乡作客的人。
(15)赋登楼:写作《登楼赋》。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因战乱避难荆州时,曾登上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来抒发怀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怆痛。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蒙古军在陕西攻战频繁,元好问在邓州守帅移剌瑷幕中。暮春,诗人登上邓州城楼远眺,禁不住感慨万千。想到国难当头,而满朝将帅,竟无人能够收拾破碎的山河,心中很是悲苦,于是写下了《邓州城楼》这首诗。
文学赏析
首联写登楼所见:城下湍水荡荡,城隅荒冢累累,一片萧条破败景象,立下凄愁的基调。而且连用了两个“邓州城”,并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古丘”,引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就是“古丘”这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隆中距邓州仅百里,故见古丘而联想起这位名垂史册的古人。诗人十分希望金朝也能多出几位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英才,重振业已衰败的金朝。古人常以浮云喻朝中的小人。该诗中当以喻西北边境的蒙古侵略者。金哀宗正大元年,下令“更不南伐”,停止侵宋,全力抗御蒙古。
颈联中,诗人用“长鲸驾空”比喻蒙古军的横冲直撞,气势猖獗;用“海波立”,比喻形势险恶,国家动荡不安。一个“老”字,用得非常贴切,老鹤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比;又可比喻面对国家丧乱无能为力的金朝官兵;还隐指已走向衰败,几近沦丧的金朝。老鹤、冷月、苍烟,怎能不愁,如何不叹。
尾联借“王粲登楼,怀才不遇”的典故,感慨历朝历代有多少英雄名士,为了抵御外患,捍卫领土而舍生取义,而如今金朝已“危在旦夕”,却没有慷慨激昂之士出来重振朝纲,表抒诗人一片爱国忧民之思,无人理解,又无力回天,不胜愁苦,感慨万端。
《邓州城楼》全诗刚健质朴、沉郁悲慨。家国大祸已临于眉睫,诗人多希望自己有能力重振朝纲,但却只能枉自凄然叹息。“老鹤叫月苍烟愁”,一个“叫”字,把“老鹤”对月哀鸣的无奈与凄惶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愁不是为美人迟暮而叹息,不是少年之愁的无病呻吟,只有当国破家亡,而诗人又无能为力时,才有那种无以言说的悲壮的痛苦。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元好问西峡诗词赏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001.01,第207页
- [2]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1-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