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绝壁孤云
梦中有以王正之乐府相示者。予但记其末云:“莫嫌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待明朝有酒如川,自歌自放。”然正之未尝有此作也。明日以示友人希颜、钦叔,谓可作“永遇乐”补成之。因为赋此,二公亦曾同作。
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留滞三年,相思千里,归梦风烟上。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此身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
中台黄散,官仓红腐,换得尘容俗状。枕上哦诗,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放?
作品简介
《永遇乐·绝壁孤云》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阕写对家乡的思念与受老天爷戏弄而卷入惊涛骇浪之中,下阕写用尘容俗状去换取升斗陈腐之粮及被名利所累,表达了词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词笔调夸张,比喻形象。
译文注释
译文
梦中有以王正之乐府相示者。予但记其末云:“莫嫌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待明朝有酒如川,自歌自放。”然正之未尝有此作也。明日以示友人希颜、钦叔,谓可作“永遇乐”补成之。因为赋此,二公亦曾同作。
梦中有人拿王正之的乐府词给我看。我只记得词最后几句:“莫嫌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待明朝有酒如川,自歌自放。”可是王正之不曾写过这首词。第二天,我把这几句给好友希颜、钦叔看,他们说可以依据“永遇乐”把它补充完成。因此我做此词,希颜、钦叔二人也一起作。
绝壁孤云(1),冷泉高竹,茅舍相望。留滞三年(2),相思千里,归梦(3)风烟上(4)。天公(5)老大(6),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7)。此身(8)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
陡峭的绝壁,飘荡的闲云,清冷的泉水,茂密的竹林,再加上几间简陋的茅舍。在京做官的三年,无时不作回归的梦想,想千里之外的家乡,想遥远的地方,想那些隔绝尘世的山林。天公年老了,还依然做儿戏,把我当作马儿约束着。我就像一叶扁舟在风波险恶的浪涛上颠簸。
中台(9)黄(10)散(11),官仓(12)红腐(13),换得尘容俗状。枕上哦诗(14),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放(15)?
中书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仓库里粮食发霉腐烂,还是谄媚迎合他人。醒着吟诗,梦里得到句子,笑罢之后又是更大的惆怅。对镜顾影自怜,确是满头白发,还是终日奔走于名利场。什么时候才能不愁温饱而畅饮放歌呢?
注释
(1)孤云:喻归隐闲逸逍遥的人。刘长卿《送方外人》:“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弃官归隐后的闲逸生活。
(2)留滞三年:指作者权国史院编修后的二三年,即指元光元年壬午(1222),词人曾赴召至汴京,正大元年甲申(1224)五月应宏词科,就选权国史院编修,到赋词时前后三个年头。
(3)归梦:思归的梦想。
(4)风烟上:指隔绝尘世的山林间。
(5)天公:以天拟人,天常被称为天公。
(6)老大:年老。
(7)羁鞅:束缚。羁,系绊鞅,马头上的勒带。
(8)此身:词人自称。这句说我这身犹如一叶扁舟在浩荡汹涌的波涛上颠簸,喻宦海的险恶。
(9)中台:官署名,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东汉始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
(10)黄:指侍中黄门侍郎。
(11)散:指散骑常侍侍郎。两职官均为尚书奏事。
(12)官仓:官府之粮仓。
(13)红腐:指入仓陈久之败米。
(14)哦诗:吟诗。
(15)自歌自放:纵情高歌。放,恣纵放任。
创作背景
《永遇乐·绝壁孤云》该词作于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元好问在国史院任职期间。词人虽初涉官场仅一年左右,但已深感壮志难酬,羁怀抑郁。官场的黑暗,仕途之险恶,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归隐思想,于是创作该词。
文学赏析
该词上阕描写词人心中理想的隐居之所,抒写了羁身官场的苦闷情怀。前三句“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是词人想像弃官归隐后的闲逸生活。悬崖峭壁,淙淙山泉,杳杳竹林,再加上一个小小的茅草屋。厌倦了官场的词人,很向往这样的地方。以下“留滞三年”指作者权国史院编修后的二三年,期间词人无时不作回归的梦想,想千里之外的家乡,想遥远的地方,想那些隔绝尘世的山林。接着用了一个趣语,把词人的羁留称为是老天的游戏。“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其实,身不由己的命运只好有这样聊作戏语的解答。“羁鞅”照应着“困”字,词人认为自己就如上了笼头的马儿,无法展开自由的飞翔。“此身”三句说词人的一生像一叶扁舟在风波险恶的浪涛上颠簸,其实也就是指身不由己地在宦海里沉浮。正因为这样,对于“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这样的理想居处,词人才充满了梦寐已久的渴望。先言梦境,由梦中回到现实,突然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下阕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比之上阕,更加具体地画出官场图象。在这里,词人形象地描述自己变得庸俗的根源,是因为高官厚禄的诱惑。言语间流露出对于“尘容俗状”的厌恶,元好问一生以诗人自许,诗人自然是不能有“尘容俗状”的。诗人不愿意再食“官仓红腐”,愿意自己醒着常吟诵,梦里有灵感,但是又笑自己太过迂腐。这句也合了词前小序:因梦中得到佳句乐而开笑,又因触动心怀而有无限怅惘。他对自己的现状充满了迷惑。事实上这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矛盾,隐还是仕,这是一个问题。元好问在金亡之前一直奔波于仕途,也一直向往着归隐。“学而优则仕”了,之所以还会“怀才不遇”——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乱亡之际,这种矛盾便更突出,更明显。揽镜自照,三十几岁,“鬓已星星也”,就是因为追逐名利所致。词人在此深刻地解剖自己,一面又想要寻求最佳的解脱方式,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他把目光投向了酒。只有沉醉于酒,纵情高歌,痛苦郁闷的心灵才能暂得释放。这几句据序中所言是词人在梦中得到的,略加修改,词意更加浓郁,可谓意味深长。
《永遇乐·绝壁孤云》该词起调以凝重之笔,描摹了一幅清幽的景观,以抒发作者的归隐之思,以景带情,即景即情,足见运笔高妙。接着转述自己备受“羁鞅”之身世,困顿艰涩转过,又是扁舟飘于波浪的壮阔,高潮处歇拍,可见作者功力。转换下片,仍追述身世之感。既然不能脱俗,终日奔走于名利场,自然会换来“尘容俗状”。但词人又不甘心,所以结尾才有了诘问,作者以那个寄寓自己超越尘俗之念的诘问收笔,余音不绝,意味不尽。全词真幻交织,首尾呼应。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金)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08.第134-136页
- [2]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10.第73-74页
- [3]龙德寿编选.《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108-110页
- [4](元)元好问著;王树林选注.《元好问》.大连出版社.1998.03.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