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写将士安边定远的豪情,并对汉高祖夸耀的和亲之策提出质疑,实际是对唐代和亲强藩政策的责难和批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军门(1)频纳(2)受降书,一剑横行(3)万里馀。

边塞军营营门频繁接受少数民族的归降书,将军仗剑纵横边塞万里。

汉祖(4)谩夸(5)娄敬策(6)却将公主嫁单于(7)

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和亲之策,却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

注释

(1)军门:此指军营之门。古时行军,树两面旗为门。

(2)频纳:频频接纳。

(3)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4)汉祖:指汉高祖刘邦。

(5)谩夸:空夸,枉夸。谩,同“漫”,徒然。

(6)娄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以戍卒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后封关内侯。

(7)却将公主嫁单于:讥讽和亲之策并未解决问题。单(chán)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创作背景

《塞上曲二首》这组诗可能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后戴叔伦居长安时所作。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减,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见有机可乘,便频繁发动对唐朝的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唐代宗、德宗年间,这种侵扰更加猖獗。因此,不少有志之士主张痛击侵略者,誓死报国。这组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文学赏析

《塞上曲二首·其一》塑造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将军形象,同时借古讽今,抨击了朝廷的投降政策。诗一开头便推出一组激动人心的近景镜头:军营之门旗帜高扬,枪戟林立。在威严的鼓角声中,战败的匈奴不断前来投降。他们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而汉军将领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立在受降台上,代表朝廷接受敌军的降书。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场面,是在边战长河中拦腰截取的一个断面。这个“频纳受降书”的胜利结局,足以启示读者想象整个艰苦的鏖战过程,想象汉军将士佩刀横剑、奋力杀敌的壮烈情景。“一剑横行万里馀”是对人物的“特写”。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勇士,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锐不可当,杀得敌人纷纷溃逃。寥寥七字,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诗人从描写战争一下宕开,转而对历史发出深沉的叹惋:汉高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竟慑于匈奴的强大而采纳娄敬的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显然,诗人在这里不是要评议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有感而发。戴叔伦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代社会大转折时期,此时唐王朝拥有的广阔疆域已丧失过半,阴山、燕山以北为回纥所有,陇山、岐山以西为吐蕃所占,大渡河以南为南诏所据。唐王朝统治者并未痛思教训,奋力抵抗,反而采取退让政策,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就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顿莫贺。当然,对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安全边境所采用的和亲政策不能简单否定,但最高统治者以此作为战败的退路,却令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所不容。因此,诗人在诗中对此表示痛心和鄙视。同此诗前两句对边战的描写相对比,诗人的褒贬爱憎是相当鲜明的。

作者简介

戴叔伦

戴叔伦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历参湖南、江西幕府,任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容管经略史兼御史中丞,后人称为戴容州。德宗时诗名极盛,其题材、风格、手法,均体现出唐诗由盛转向中、晚的脉络。乐府诗上承杜甫,下启元、白。五律意达词畅,绝句清隽深婉。明人辑有《戴叔伦集》。

参考资料

  • [1]孙全民注. 唐代边塞诗选注[M]. 合肥:黄山书社, 1992:204-205.
  • [2]戴文进著. 戴叔伦诗文集笺注[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70.
  • [3]周振甫主编. 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5册[M]. 合肥:黄山书社, 1999:2053.
  • [4]嘉峪关市《历代长城诗选》编纂委员会编. 历代长城诗选 上[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