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耕田行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

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

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女耕田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乐府新题的七言歌行。此诗描写了两位农家贫女劳动的艰辛和老大不嫁的惆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刻画了动乱时代中乡村少女的勤苦形象,以姊妹二人的遭遇,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农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它上承杜甫现实主义传统,下启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乳燕(1)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雏燕已飞,笋子已经长成竹,又到了春耕时节,田野上是谁家的两个姑娘在播种新谷。

无人(2)无牛不及犁(3),持刀(4)地翻作(5)

大概是她们家既无男人,也没有耕牛,那块地还没有犁过,姊妹俩正在持刀砍地,把土翻松。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姊妹俩说家境贫寒,母亲已经年衰体弱,哥哥从军去了,还没有娶嫂嫂。

去年灾疫牛囤(6)(7)截绢(8)买刀都市中。

去年灾疫流行,耕牛病死了,无法耕地,只好截下一段绢去集市上卖,得以买刀翻地。

头巾掩面畏人识(9),以刀代牛谁与同(10)

怕被人耻笑,姊妹俩只好用头巾把脸遮起来,干着牛一样的重活,不知还有谁与她们一样蒙羞劳作。

姊妹相携(11)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她们互相提携帮助,专心低头弯腰翻地,看不见地旁的路人,只看见前面的黄土。

疏通(13)(14)防乱苗,整顿沟塍(15)待时雨。

她们整好田畦、田垄,以防杂草侵苗;疏通田沟,修好田埂,等待下雨。

日正南冈下饷归(16)可怜(17)朝雉(18)扰惊飞。

正午时分,二女收工回家吃午饭,此时正好有野雉从田间惊起,啼叫着飞走了。

东邻西舍花发尽(19),共(20)余芳(21)泪满衣。

姊妹俩看到东邻西舍的花都已经开尽,不禁惋惜青春虚度,泪流满衣。

注释

(1)乳燕:新生的小燕。一说哺育期的母燕。

(2)无人:指无男劳力。

(3)不及犁:来不及犁。

(4)斫:砍。

(5)泥:慢、滞。《论语·子张》中有“致远恐泥”。

(6)牛囤:牛栏。

(7)空:指牛已因灾疫死去。

(8)截绢:割下一段绢。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代市井交易,绢可以“与钱兼用”。

(9)畏人识:古代男耕女织,未嫁女子耕田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故以头巾掩面,怕人认出。

(10)谁与同:指无人分担她们的艰苦。

(11)相携:相依赖。

(12)不见路人只见土:是说她们不敢看人,只埋头翻地。

(13)畦:田间划分的小区。

(14)垄:田间高地。

(15)沟塍:田沟、田埂。

(16)下饷归:休息回家吃饭。

(17)可怜:可爱。

(18)朝雉:指正在求偶的野鸡。

(19)花发尽:指姑娘们都出嫁了。

(20)惜:痛惜。

(21)余芳:剩余的花、残花。指姊妹俩。

创作背景

唐代在安史之乱之后,在战乱、灾疫的打击下,广大贫苦农民陷入了更为困苦的境地,《女耕田行》这首诗通过描写弱女刀耕的艰难和她们成年难嫁的苦恼,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活。

文学赏析

《女耕田行》这首诗通过二女耕田的典型事例,塑造了动乱时代中乡村少女的勤苦形象,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农村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反映了战乱时代中农村民生困苦凋敝的现实。

全诗分四大段。

从开头至“持刀斫地翻作泥”四句是第一段,以路人的眼光,描绘所见二女在田野刀耕的情景。诗的开头很巧妙,先用“乳燕入巢笋成竹”一句起兴,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谁家二女种新谷”入题,往下两句便概括地交待出耕种的情景。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在田垅上,既看不见男人,也看不到耕牛,只看见两个女子在持刀翻土。接下去诗人把笔锋一转,用女子的自叙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常现象的问题。

“自言家贫母年老”至“以刀代牛谁与同”六句是第二段,记叙二女对路人的答话,用弱女自叙的口吻回答了两女刀耕的原因:一是母亲年老,二是未娶嫂的哥哥从军去了,三是因灾疫耕牛死光,四是弱女无奈只能截绢买刀,以刀代耕。这几句交待了弱女面临的困境,深刻揭露了战乱和灾疫给农家带来的苦难。“未娶嫂”表明长兄从军已久;“牛囤空”道出灾疫严重;“截绢买刀”足见家境清贫;“头巾掩面”可知弱女内心之苦。这段描叙简练、凝重,层层深入,深切感人。

“姊妹相携心正苦”至“整顿沟塍待时雨”四句是第三段,描叙姊妹二人辛勤劳作之苦。“姊妹相携”是姊妹同心协力,“惟见土”是躬身低头操作的专注辛苦。因为时已晚春,没有耕牛,又没男劳力,仅靠姊妹俩手中的刀耕,是不可能及时种上庄稼的。所以要赶紧疏通畦垅,整顿沟塍,以“待时雨”。一个“待”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眼前的耕作仍处在干旱之中,由此更见其劳作的艰辛。二是表现出弱女在贫苦的挣扎中怀抱的一点希望,即盼春雨能及时到来,争取有个好收成稍微改变一下眼前的困境。但诗点到为止,没有回答这点希望能不能实现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日正南下冈下饷归”至最后四句是第四段,以无所不知的叙述人语气,描写弱女青春将逝而不得出嫁的苦恼。姊妹二人,劳作了一上午,日正南冈,双双回家吃午饭。归途上,路旁草丛中求偶的雉鸡受到惊扰而双双起飞。客观之景,引起贫女的内心之思:年纪渐大,青春将逝,而今不得出嫁。想到这儿,她们不由泪湿衣襟。正是因为战乱、灾疫,给她们造成了这些痛苦和不幸。所以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内容紧密配合,又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诗的主题。

《女耕田行》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人在叙事上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起兴,变换叙事角度,借景言情等多种笔法,即使情节完整紧凑,又使诗情丰富饱满,给人以生动、真挚、深切之感。像诗的开头,以乳燕有巢,幼笋成竹的眼前景起兴,则有力地反衬了弱女孤苦劳作、青春将逝而仍无归宿的境遇。这样的开头既省略笔墨,又使叙述委婉有味,诗情浓郁。诗的第二段,改客观描叙的笔法于自叙,显得亲切感人,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客观描绘的呆板乏味。诗的最后两段,既有客观的描写,又有人物心迹的自我表述,两者相得益彰,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层层加深诗意,尤其是“朝雉惊飞”“邻舍花尽”的描述,既是客观景,又是弱女的心头事。这种景与情合,情因景生的描述方法,确实使一首叙事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收到了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戴叔伦

戴叔伦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历参湖南、江西幕府,任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容管经略史兼御史中丞,后人称为戴容州。德宗时诗名极盛,其题材、风格、手法,均体现出唐诗由盛转向中、晚的脉络。乐府诗上承杜甫,下启元、白。五律意达词畅,绝句清隽深婉。明人辑有《戴叔伦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
  •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