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作品简介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译文注释
译文
人谁不顾(2)老,老去有谁怜(3)。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瘦带(4)频减(5),发稀冠(6)自偏。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废书(7)缘惜眼,多灸(8)为随年(9)。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事还谙(10)事,阅人如阅川(11)。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思皆幸(12)矣,下此(13)便翛然(14)。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莫道桑榆(15)晚,为霞(16)尚满天。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
(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13)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14)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5)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创作背景
公元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答诗。
文学赏析
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孙建军.《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2801
- [2]竞 鸿.全唐诗精华.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1526
- [3]朱德才 杨燕.唐宋诗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325
- [4]靖宇.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辞典.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564
- [5]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50
- [6]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8
- [7]刘禹锡诗文选注编辑组.刘禹锡诗文选注(修订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