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幼女》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诗人终年奔走,不得和儿女叙享天伦之乐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在人生现实和亲情之间的两难选择。此次离家,幼女牵衣,眼前的依恋,别后的相思,羁旅的孤苦,生活的艰辛,郁积于诗人心头,最后在万般无奈的伤感中,把难舍的亲情推向了高潮。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平实,如话家常,真切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汝父年来实鲜(1)欢,牵衣故(2)作别离难。
你的父亲这一年来实在没什么值得欢欣的事情,所以你牵着为父的衣襟将要别离时尤其觉得伤心难过。
此行不是长安(3)客,莫向浮云直北(4)看。
这次不是去京城,所以你要是想父亲了,不要再向北方张望了。
注释
(1)鲜:少。
(2)故:久。
(3)长安:唐时都城,旧时用作都城的代称。这里指代北京。
(4)直北:正北。
创作背景
《幼女》这首诗大约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黄景仁的老师邵齐焘去世以后,黄景仁深感“益无有知之者,以为浪游”,寻找知音和出路。他在《自叙》里曾说:“家益贫,出为负米游。”他告别家人,不是经商致富,更不是走马上任,而是为了觅得一点糊口的东西。然而对于这位四岁丧父、又无兄弟帮衬的年轻人来说,上有老母,内有娇妻,下有幼女,不能不时时牵挂。临别时,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
《幼女》这首诗写了一个离别时的小景,表现了诗人对幼女的深厚感情。面对天真无邪又颇解大人心情的小女儿,诗人实在不忍增加她的悲伤,于是笔转缓和,半劝半哄,极力想使自己的孩子少受些人世别离之苦,多享受些孩童该得的安宁和平的气氛。但此时的父亲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由诗中的“长安客”“莫向浮云直北看”带出,更多的是强颜欢笑,故作轻松。
“汝父年来实鲜欢”,诗由娓娓的交谈开始,写诗人与幼女告别时的心情。诗人备好行装,却又坐下来揽着不愿离开自己的孩子哄劝,检讨自己以往因大人的烦恼而没有顾得孩子的欢乐的错误,父女亲情油然而出。“实鲜欢”三字,将诗人凄苦的内心流露出来,仿佛可以看见诗人形销骨立,颜色憔悴,愁云满面。多年来他自身没有多少欢乐,也没有给子女和家庭带来什么快乐。离别之际,内疚、怜爱、不舍等感情郁积在胸,十分难受。“牵衣故作别离难”写幼女与父亲离别时的情态。“牵衣”,可见幼女很小。“故作”表明幼女虽不谙世事,但与父亲离别使她内心产生很大痛苦,因此才会“故作别离难”。
“此行不是长安客,莫向浮云直北看”,化用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寒食舟中作》“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以及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等句,反用其意,因为诗人此行不是往北京,所以叫女儿不必向北看。望长安,意指望父。诗句虽是自抒真情,而用词有据。诗人告诉女儿自己“不是长安客”,年幼的女儿自然不会懂得“长安客”对于读书人的辛酸,位居高官的士子也不免流露出远别亲人、思念故土的情调,而那些久居求售的书生则完全沉溺于郁郁不得志、寂寞不堪中不能自拔,所以“长安客”是文人争取做又怕做的。诗人对女儿说不做,而内心又何尝不希望得到机会施展理想。诗人期盼着进取,又放不下亲人,在矛盾之中,诗以谆谆的嘱咐结束:“莫向浮云直北看”。最让诗人担心的还不是离别的一时之痛,而是孩子在漫长的等待中无休止的凄苦哀伤,没有一般孩子的欢乐与幸福。所以诗人在临别之前特别嘱咐孩子,不要像大人一样牵挂自己。浮云无根是思妇无限情思的无望寄托,这本是一种伤心而无用的企盼,反而使远别在外的人增加一层悲伤和负疚。诗人深知此行的目的,看似向幼女作含蓄的解释,却更露出自己的伤情,更显出沉痛辛酸。
这首诗语言平实明白,也不用典故,而是用孩子的心写话,写家常话,由劝解女儿到叮嘱女儿始终是说话人的叙述,不夹杂任何隔离父女的景物、事物,父女离别时既伤心又不敢流露的情景一气呵成。全诗朴实真切地描写了小女儿对将要离去的父亲的无限依恋之态,表达了诗人对娇幼无知的小女儿的深深怜爱之情,在贫困中依依惜别的刻骨辛酸,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钱仲联,钱学增注释. 清诗三百首[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20:237.
- [2](清)黄景仁著;胡忆肖选注. 黄景仁诗词选[M].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8:74-75.
- [3]崔建聪主编;秦绍飞,崔建丽,贾如龙编写. 古诗词鉴赏 亲情诗[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328-329.
- [4]方笑一主编. 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10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