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上张参政

姑苏台下梅花树,应为调羹故早开。

燕寝休夸香雾重,鸳行却望衮衣来。

前时甲第仍垂柳,今度沙堤已种槐。

应念无枝夜飞鹊,月寒风劲羽毛摧。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寄上张参政》是南宋姜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是对张岩的颂贺之语;颔联就“调羹”二字转折,提出了委婉的劝诫;颈联希望张岩北伐复国;尾联希望张岩广纳贤才。 此诗在艺术上,结构自然,属对工整,出语温雅和婉,而特以用典精微深妙见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姑苏台(2)下梅花树,应为调羹(3)故早开。

姑苏台下的梅花树提前盛开,这应该是您二度拜相的佳兆。

燕寝(4)休夸香雾重,鸳行(5)却望衮衣(6)来。

休要夸耀居处之所香气浓重,朝中同僚回首期盼您的归来。

前时甲第仍垂柳(7),今度沙堤(8)种槐(9)

您故乡宅前的柳树恐已十围,今朝您又再次位居宰执之位。

应念无枝夜飞(10),月寒风劲羽毛(11)

应顾念无枝可依的夜间飞鹊,它的羽毛都已被寒风吹断了。

注释

(1)张参政:张岩,字肖翁,官至参知政事。参政,参知政事的简称,宋代此职相当副宰相。

(2)姑苏台:在今江苏苏州城外姑苏山上。山往西南不远有邓尉山,古时多梅树,花季香闻数十里,有“香雪海”之美称。

(3)调羹:《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殷高宗武丁命傅说作相之辞。张岩曾为参政,故用傅说典故。盐、梅都是调味品,古时谓治理国家如调鼎中之味,使之协调,后因以“调羹”为宰相职责的喻称。

(4)燕寝:此处指居息之所。

(5)鸳行:指朝官的行列,亦指同僚。

(6)衮衣:古代皇帝及三公的礼服。

(7)甲第仍垂柳:是用桓温典故。《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从前任琅琊太守时种植的柳树都已十围,“慨然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甲第,古时指豪门贵族的宅第。

(8)沙堤:唐代凡拜相,府县命百姓载沙铺路,从宰相私邸铺到内城东街,名曰“沙堤”。

(9)种槐:指拜相。周朝庭前植槐树,定三公之位。

(10)鹊:喜鹊鸟。

(11)摧:折断。

创作背景

南宋宋宁宗朝时张岩曾两度为参知政事。第一次是在嘉泰元年(1201年),至嘉泰三年(1203年)正月罢知平江府(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但不久又于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重召还为参知政事。此诗当作于张岩二次拜相之后。

嘉泰(1201-1204年)年间,韩侂胄当权,他力主北伐收复中原,使当时朝中爱国的仁人志士非常兴奋。张岩在政治上是依附韩侂胄的,因此也属于主战一派。姜夔晚年虽流连山水,然于国事并未全然忘怀,当时朝中主战派占上风的形势,亦给予他极大的感染与鼓舞。于是,他满腔热情地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首联以颂贺之语起,古诗中以“盐梅”“调羹”称贺宰相原是常见的,但此处用典恰与情事拍合:一是苏州地方多梅,二是张岩罢知平江府正值梅树著花之时。三是不久后张岩即再度司“调和盐梅”之职,故而虽用寻常熟典却自然、巧妙、妥贴,有生新出奇之趣。

颔联就“调羹”二字转折,对朝廷重臣也是对故交提出了委婉的劝诫,希望张岩拜相后以国事为怀,而不要沾沾自得于荣华富贵,并说满朝文武早就盼着张岩能参与执掌朝政,在张岩身上寄予着厚望。

颈联、尾联承上,言明两点具体希望:一是希望他北伐复国,二是希望他广纳贤才。

“前时甲第仍垂柳,今度沙堤已种槐。”姜夔在此翻用桓温叹柳的典故,意为感慨南渡以来,岁月流逝,而恢复大业未成,思之令人慨然生悲。“今度沙堤已种槐”是希望已位居宰辅的张岩能够力主北伐,早日收复中原。姜夔后来于开禧元年(1205年)曾作《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词气慷慨激昂。他在那首给辛弃疾的词中再次引用同一典故:“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其义与此诗完全相同。张岩、辛弃疾皆祖籍北方,南北宋、东西晋,其历史背景又如此相似,姜夔于此叹柳吟槐,言语之间,皆是遥深之感慨,殷切之寄望。

曹操《短歌行》有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达了惜才之心,招贤之志。末二句即用此意,希望张岩有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广阔胸怀,为国家任用贤才,莫使怀抱才具的爱国志士有流落不遇之悲。词意十分恳切动情。姜夔在另一首《贺张肖翁参政》诗中亦云:“从此与人为雨露,应怜有客卧云岚。”两次以此意上劝张岩,作者是有所指的。史载张岩在庆元(1195-1202年)党禁中“依附韩侂胄,诬逐天下贤者”(《庆元党禁》),士议颇汹。姜夔虽与张岩有故交,但却不希望他们将党争无休止地扩大延长下去而误国废事,故以春秋笔法。借典故寓深意,微含讽喻,却又委婉含蓄,不露锋芒。

《寄上张参政》此诗虽为颂贺应酬之作,但寓意深刻,不落俗套。于中可以见出姜夔孤高自洁的节操,不忘国事的心怀。在艺术上,结构自然,属对工整,出语温雅和婉,而特以用典精微深妙见长。

作者简介

姜夔

姜夔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

参考资料

  • [1]殷光熹主编.姜夔诗词赏析集.四川.巴蜀书社.1994年01月.第250-252页
  • [2]王云五主编,撰者姜夔,.白石道人诗集(上、下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