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门山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

《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孟门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孟门山,由写水开始,黄河经屈县故城西,过风山,弯弯曲曲流经八十余里,到孟门山。第二段写孟门两岸山势及孟门一带水势,描绘出了河水奔腾、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景色。这篇散文文辞优美而绚丽,读之如身临其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河水南径北屈县(1)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2)风山(2)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3)相对。

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和山西龙门山相对。

山海经(4)》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5)涅石(6)。”

《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

淮南子(7)》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8)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山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

故《穆天子传(9)》曰:“北发孟门九河之(10)。”

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11),兼孟门津(12)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13)。夹岸崇深,倾崖返捍(14),巨石临危(15)若坠复倚(16)。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17),而能入石,信哉!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18)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19)。其水尚奔浪万(20),悬流千丈,浑洪(21)赑怒(22),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23),方知《慎子(24)》,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25)之追也。

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注释

(1)北屈县:故城在今山西吉县北。

(2)风山:在今山西吉县西北。

(3)龙门: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北。

(4)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已无可考。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秦汉时又有增删。书中记载了古代的山川、物产,并保留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传说。

(5)黄垩:一种黄土,可做涂饰之用。

(6)涅石:矾石,色黑。

(7)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分内、外篇;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篇。

(8)阜:土山。

(9)穆天子传: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之一,作者不详。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文辞朴质。

(10)磴:险峻的山坡。

(11)阨:这里指阻塞的地方。

(12)孟门津:在陕西宜川东南二十里,与孟门山参差相接。

(13)漱广:因受流水冲击河床变宽。漱,指水的冲击。

(14)倾崖返捍: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倾崖,水势象要倾动山崖。捍,摇动。

(15)临危:临近危险的地势。

(16)若坠复倚:象要坠落似的,而又有所旁依。

(17)石凿:凿石的工具。

(18)素气:指白色的水气。

(19)窥深悸魄:往深处窥探,使人惊心动魄。窥,窥探,看。悸,惊。

(20)寻:古代以八尺为寻。

(21)浑洪:水势直大的样子。

(22)赑怒:发怒用力的样子。形容水势很大。

(23)下口:黄河水流出龙门之口称下口。

(24)慎子:即慎到,著有《慎子》一书。

(25)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

创作背景

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芜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孟门山》这篇散文出自《水经注·河水》,是作者游历孟门山时创作的散文。

文学赏析

《孟门山》这篇散文首先叙述孟门山的地理位置及说明其地质情况,“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继而说明来历,既为水势怒涌绘出外观,也为下文叙写作好铺垫。

接着是文章主体,分三层说明:以夹岸山势描写开头,继而说明夹岸山石奇特形状,进而说明由于千百年的水石相击,终于水击石穿。作者落笔于山,着意于水,写出黄河与孟门山搏击的壮美景象。第二层着力写水的白气如云,描写真切生动,形象自然,如雾沾人,令人惊心动魄,奇特雄伟。第三层,着重说明波涛汹涌过孟门的气势,奔浪、悬流无比壮观,水势浩大,如狂如怒。水势鼓涌,如山腾起。奔腾的浪涛又向低处流去,水流之速,水势之大,实是气魄宏伟,这壮美既快人心意,又鼓人精神。其次,在于它美的丰富性。它不仅具有内在的无穷无尽的伟力,具有百折不回的韧劲,而且具有外在的色彩之美,声响之美和形体之美,给人以雄伟的美感,但有时它又呈现出温和与细腻。再次,在于它美的流逝性。水流在不同地段,从上口到下口,又具有“奔浪万寻”与“浚波颓垒”的变化。

《孟门山》这篇文章第一段写风山。第二、三段写孟门山。先写孟门山的位置,次引书证,然后具体写它是黄河的天险。作者在描绘客观景物时,注意和游观者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水急浪猛,撞击山崖,山崖给人一种将要倾倒的感觉;崖岸的巨石,“若坠复依”,濒临险境,流水撞冲,激起如烟如雾如云的水气,飘飘渺渺,一旦窥探深流,更是令人魂悸魄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简介

郦道元

郦道元

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472—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撰《水经注》四十卷。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郦道元的诗

2首

参考资料

  • [1]陈庆元编.水经注选 注译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03:18
  • [2]熊宪光选注.汉魏六朝散文选注.长沙:岳麓书社,1998.0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