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齐风·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男女新婚时新郎迎亲的诗。诗篇选取了符合新娘子身份的一个细节,即偷眼观看新郎的举动,来反复歌咏之,表现出新娘子出嫁时微妙的心理状态,把华夏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写得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格调戏谑浪漫,生活气息浓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2)我于(3)乎而(4)充耳(5)(6)乎而(4)尚之以琼华(7)乎而(4)

我的郎恭谨等候在影壁前,冠上洁白丝绦垂在两耳边,缀饰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俟我于(8)乎而。充耳以(9)乎而,尚之以琼莹(10)乎而。

我的郎恭谨地等候在庭院,冠上青绿丝绦垂在两耳边,晶莹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俟我于(11)乎而。充耳以(12)乎而,尚之以琼英(13)乎而。

我的郎恭谨等候在正堂前,冠上明黄丝绦垂在两耳边,精美的玉石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

(1)齐风:齐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一篇。

(2)俟:等待,迎候。

(3)著: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亦作“宁”。

(4)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

(5)充耳:又叫“塞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

(6)素:白色,这里指悬充耳的丝色。

(7)尚之以琼华:尚:加上。之:指丝绳。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形容玉瑱的光彩。

(8)庭:中庭。在大门之内,寝门之外。

(9)青:青色的丝绳。

(10)琼莹:似玉的美石。

(11)堂:庭堂。

(12)黄:黄色的丝绳。

(13)琼英:似美玉的石头。

创作背景

关于《齐风·著》的意旨背景,《毛诗序》《郑笺》皆以为是刺诗,《孔疏》申述云:“作《著》诗者,刺时也。所以刺之者,时不亲迎,故陈亲迎之礼以刺之也。”姚际恒不以为然,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今不可知其为何人,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诗经通论》)余冠英《诗经选》也认为“这是女子记夫婿迎亲之诗”。据《仪礼·士昏礼》,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上车后,新郎得亲自驾车,轮转三周,再交给车手驾御,而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至自家门口等候,然后按照规定以次将新娘引进洞房。此诗表现的就是这一古老的结婚仪式。

文学赏析

《齐风·著》当是女子回想出嫁时夫婿迎亲情景的诗,写男女结婚仪式,新妇到男方家看到丈夫形象的情景。全诗写的只是一个小剪影,但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有新妇微妙的心理状态,把华夏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新进门的妻子在憧憬与期待中慌乱而羞涩地抬起美丽的双眸,却只看见丈夫的一个背影,他在迎接她,引导着她一步步走近他们的洞房。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句法,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述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乎而”二字甚妙,就好像后世民歌中“呼而嗨呦”类的衬词。

《齐风·著》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全诗每章只在三处换了三个字,就表现出新娘出嫁的喜悦和对新郎的满意与赞许。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 [1]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
  • [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133-134
  • [3]周明初等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61
  • [4]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90-191
  • [5]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0-191
  • [6]李 山解读.诗经(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