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作品简介
《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排律,是一组触景伤情、感慨入怀的作品。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清明初到长的所见和所感。诗人见物感兴,叙写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后以高洁自守的志向收尾。
译文注释
译文
朝来新火(2)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3)。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绣羽(4)衔花他自得,红颜(5)骑竹我无缘。
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
胡(6)童结束还难有(7),楚女腰肢亦可怜。
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不见定王(8)城旧处,长怀(9)贾傅(10)井依然。
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
虚沾(11)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12)卖卜钱。
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
钟鼎(13)山林(14)各天性,浊醪(15)粗饭任吾年(16)。
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注释
(1)清明:清明节。
(2)新火:重新点燃炊火。古代有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了清明再重新起火的习俗。
(3)客船:诗人所乘之船。
(4)绣羽:美丽的羽毛,指春天丰美的禽鸟。
(5)红颜:儿童。因为儿童大都面容红润。
(6)胡:胡童结束:少数民族儿童的服装。
(7)难有:偶尔有之。
(8)定王:刘发。据史料记载,汉景帝前二年立皇子刘发为长沙定王,都长沙。
(9)长怀:遐想,悠思。
(10)贾傅:贾谊,因做过长沙王太傅,故称。
(11)沾:润泽。
(12)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
(13)钟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具,这里比喻有权势。
(14)山林:平民和隐者的居住之地,比喻普通人。
(15)浊醪:浊酒。
(16)任吾年:消磨自己剩余的岁月。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延,开始最后十余年的飘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清明节令图。清明节前,刚刚过完寒食。清明节始,从早晨便升起了新火新烟,仿佛在冷寂中透出一股暖气,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天空里新烟缭绕,这是清明节候的气氛;湖水中客船漂游,更映衬着烂漫的春光。忽然,色彩斑斓的翡翠鸟口衔鲜花,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飞翔,似乎也受这节日气氛的感染,为清明节助兴。逢春过节,最高兴的莫过儿童了。他们一派天真,骑着竹马,欢天喜地的游玩、嬉戏。杜甫是很注重节令的,诗集中以“清明”、‘寒食”等为题的诗作不少。今年漂泊到此,本来心情是凄苦的,但在这一派节日氛围中,他也为之解颐,以轻快的笔调描绘着这一清绝的景致。不过,这时的杜甫实在太不幸了,衰老、疾病、贫困、漂流无依,所以他感慨“红颜骑竹我无缘”“我无缘”包含了无数辛酸的人生经历。诗人竭力渲染的节日气氛,是为了反衬自己的悲苦情怀。而“我无缘”三字的轻轻化入,既与“他自得”作对工稳,又为后面抒发感慨埋下伏线,这样安排是很巧妙的。
中间两句写诗人在“红颜骑竹我无缘”之后便可以直接抒怀,但他把笔轻轻荡开,眼光注意到了打扮得格外新异的胡童,犹有着细腰馀韵的楚女,头脑里悬想着定王城。在结构上为后面抒怀起到过渡作用,通过对本地游人、本地胜迹的叙写,增加了在此时此地度过清明节的特定内容,使全诗的含量增大了,境界扩展了。楚地苗汉杂居,杜甫对少数民族的服装有着浓厚的兴趣,“还难有”,显示出一种欣赏的目光,杜甫此诗的“胡童”,曾为陈寅恪徽引为当时湖南地区民族杂居的证据。一方水土一方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杜甫对少数民族的友好态度。杜甫在《丽人行》中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赢得“善于形容”(王嗣奭《杜臆》卷一)的美称,这里的“楚女腰肢”,是“善于形容”的一个好例子。然而,却有不懂诗味的假道学,骂杜甫“正自孤舟老病,牵情楚女腰肢,甚无谓矣”(朱瀚语)。正是这“胡童结束”、“楚女腰肢”,顶承前四句的节日背景,使全诗更具楚地清明的独特情调,也更为“孤舟老病”的诗人抒怀创造了浓郁的反衬气氛。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刘发的母亲唐姬,本是出身低微的侍女,所以刘发也不受宠爱,只封作地域偏僻卑湿的长沙王。杜甫在定王身上寄寓了对不幸者的同情,从而隐含了自身的悲惨遭遇。“长怀贾傅井依然”,可以看出,杜甫到长沙以后是前去凭吊过贾谊遗迹的。
最后两句写即使有周举那样的人开了火禁,然而杜甫自己客寄他乡,囊贫如洗,纯粹“虚沾”而已。表面上用周举故事,内涵却丰富得多,因为“新火”是赐给百官的,闹闹热热的清明节也与自己“无缘”,留给自己的又是什么。“实藉君平卖卜钱”,君平卖卜,似实有所指。杜甫虽没有卖过卜,却曾经卖过草药。“虚沾”“实藉”两句,不仅切题紧扣“清明”节候,更是婉转道出了诗人贫困的艰辛。接下去便有“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击钟而食,列鼎而烹,那是富贵人家的好尚;而山林隐士,处贫贱而自甘,不以事虑,不为物牵,浊醪粗饭,任其天年。显然,这里杜甫是以严君平自况,用超然的笔调抒写一种超脱的情怀,表现得颇像旷达。第二首抒发的漂泊之感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的超脱,是清明节引起的尖锐惰感冲突的复杂表现,是被遗弃者的穷途之哭,痛苦至极反强作欢笑,人情无聊反多为排解,这是感情的辩证法。这种超脱,实际上浸透了椎心刻骨的愤患,潜藏着深层意识的强烈悲哀。但是,杜甫把不可解的情感出之以轻描淡写,无可奈何的感叹化作冷寂声调,这便是杜诗深折婉曲的特点。传统的诗歌理论讲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追求含蓄蕴藉,崇尚中和之美。杜甫这样的结句,既是他复杂情感的表现,也是他具有上述审美心理的具体特征。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徐放.唐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第156—158页
-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81
- [3](唐)杜甫著.杜甫诗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268—2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