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是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登临所见,败红衰翠,残阳渐落,寒砧断续,一片萧瑟的暮秋景象。下片则重点写“新愁旧恨”的缘由,抒发离情别绪。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以真挚、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情思婉转往复,感情抒发层层逼进,步步加深,耐人寻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枫渐老(1)汀蕙半凋(2),满目败红(3)衰翠(4)楚客(5)登临(6),正是暮秋天气。(7)疏砧(8)、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9),新愁旧恨相继。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面对这傍晚景象,我悲伤怀抱,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脉脉(10)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11)。雨歇天高,望断(12)翠峰十二(13)尽无言(14)谁会(15)凭高意?纵写得、离肠(16)万种,(17)归云谁寄(18)

脉脉含情的人相隔千里,惦念着分处两地的风情,重重烟雾,濛濛水汽。雨住了,天高气爽,我的眺望,停留在青翠的巫山十二峰里。我一任默默无言,谁理会我登高的心意?纵然我写得出万千种离情别绪,奈何谁能把这一片归云远寄?

注释

(1)江枫渐老:江岸上的枫叶渐渐发红。江枫,江边枫树。渐老,指枫叶渐红。

(2)汀蕙半凋:沙汀上的蕙草也多半都凋谢了。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蕙,香草名。凋,衰落。

(3)败红:指渐老的枫叶。

(4)衰翠:指半凋的汀蕙。

(5)楚客:客居楚地的人。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因此宋玉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此处是以宋玉自比。

(6)登临:登山临水。

(7)引:传来。

(8)疏砧:稀疏的捣衣声。古人每临秋季捣布缝制棉衣以御冬,尤以思妇最重捣衣,故捣衣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砧,捣衣石。

(9)伤怀念远:既自己伤怀,又思念远方的妻子。

(10)脉脉:本作“眽眽”(mò mò),凝视貌。后多用于表示含情欲吐之意。

(11)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谓天各一方,虽思念之情相同,却隔着万水干山。风情,男女相爱之情。

(12)望断:目光被阻断。

(13)翠峰十二:即巫山十二峰。《天中记》:“巫山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此处暗示男女恋情,典出宋玉《高唐赋》序中所述楚怀王和巫山神女交合的故事。

(14)尽无言:尽管无言。

(15)谁会:谁能理解。

(16)离肠:别离的心怀情绪,犹离情。

(17)奈:怎奈。

(18)归云谁寄:以归云托归心,犹言归心谁寄。归云,归去之云,指怀归之心。

创作背景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该词具体作年不详,当是词人宦游吴越之间时所作。柳永过了半生羁旅漂泊生活,常年的漂泊流离使他对“羁旅行役”这一题材情有独钟,并为此创作了许多相同题材的作品。该词是词人登高望远,衰败的秋景触发羁旅之感和离别之情而作。

文学赏析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这首词是伤高怀远之作。上片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写情为主,而情中有景。

词的上片写江南暮秋之景,引出怀人之情。开头两句是登临所见。“江枫渐老,汀蕙半凋”,表现草木的衰残之状,虽然衰残,但是色彩依然鲜丽。江边枫叶已老,虽未着红,但难掩其红;汀洲兰蕙凋残将半,虽未言绿,但其绿已经不够精神。所以“满目败红衰翠”顺理而出。“败红”就是“渐老”的“江枫”,“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用一个“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说明已经到了深秋。接下来的“楚客”两句,引用宋玉《九辩》之意,用以点出登临,并暗示悲秋之意。以上是登高所见。

“引疏砧”句,续写所闻。秋色凋零,已足发生悲感,何况在这“满目败红衰翠”之中,又传来断断续续、稀稀朗朗的砧杵之声,在残阳中回荡。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所以在他乡作客的人,每闻砧声,就生旅愁。这里也是暗寓长期漂泊,“伤怀念远”之意。“暮秋”是一年将尽,“残阳”则是一日将尽,都是“晚景”。对景难排,所以下文正面揭示“伤怀念远”的主旨。“新愁”句是对主旨的补充,可见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所以叫做“相继”。

过片承接上片末尾,直写愁恨之由。“脉脉”,本作“眽眽”,相视之貌。相视是妻子望着词人,词人也望着妻子。但是二人远隔千里,只能相互思念而无法相见,所以才有后面两句。“两处风情”,从“脉脉”来;“万重烟水”,从“千里”来。细针密线,丝丝入扣。“雨歇天高”,不但是写登临时天气的实况,而且补出红翠衰败乃是风雨所致。“望断翠峰十二”既是写实,又是寓意。就写实方面说,是讲雨过天开,视界辽阔,极目所见,唯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坐实了“人千里”。就寓意方面说,巫山有十二峰,词人用了宋玉《高唐赋》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典故。由于天气转晴,云收雨散,巫山神女也看不见了,“望断翠峰十二”不过是徒然。这里不但暗抒了相思之情,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是神女、仙子一般的人物。

“尽无言”两句深进一层。“凭高”之意无人理解,唯有默默无言。“凭高”是总结上文情景而言,“无言”“谁会”是就“脉脉人千里”而言。凭高念远,已是堪伤,何况又无人可诉此情,无人能会此意。结尾两句再深进两层。第一层,既然此时此地无人可诉、无人能会此意,那么这“离肠万种”,就只能写到词中去了。第二层,可是即使写了,怎么寄去、托谁寄去还是问题。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转中倾吐而出,增强了感染力。

这首词用衬托渲染的手法烘托意境和离思氛围,婉转往复地表达相思之意,通过“念”“望”“会”“写”“寄”一系列的内心活动,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波澜迭起,于层层深入中生发出无穷意绪,耐人赏会。

作者简介

柳永

柳永

北宋著名词人

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以及失意文人羁旅行役的生活等题材为主,语多俚俗,尤善铺叙形容,曲尽其妙。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有《乐章集》。

参考资料

  • [1](宋)柳永著.柳永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64
  • [2]马玮主编.柳永词赏析.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261-263
  • [3]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编著;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5:189-192
  • [4]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王晓波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宋四家词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