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前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是宋代词人曾觌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用“记神京”开篇,化实为虚,回忆当年故都“柳绿花红”的繁华景象和自己裘马清狂、“解衣沽酒”的浪漫生活。下片以“到如今”过渡,由虚入实,描绘汴京沦陷以后“满目飞蓬”的衰败现实和词人凄凉悲怆的心情。全词没有一句议论、抒情之语,但字里行间尽显忧伤之情,含蓄蕴藉,感慨深沉,读之令人黯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1)、春水溶溶。平康(2)巷陌,绣鞍金勒跃青(3)。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记得北宋的都城,是一个富贵繁华之地,我曾在那里观赏游玩。环绕宫墙的流水微波溶溶。平康里巷、青楼歌院,到处都有富贵人家的公子骑着青骢宝马出入。马披着刺绣马鞍,还饰有镶金笼头。我也曾解衣沽酒,在歌伎弹奏的丝竹管弦声中沉醉不醒。尽情享受欢乐时光,看到的全是无限美好的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4),嗟前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5)。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7)塞笳(8)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如今我已经两鬓斑白,感叹从前之事,就好像做一场春梦。现只见漫空寒烟,遍地乱草;曾经精心雕琢的白玉栏杆,早已积满灰尘,空空锁废弃的北宋帝王的宫室。黄昏中,几声凄切的胡笳声传来,惊得雁群四散。春风吹拂,使人分外孤寂落寞。

注释

(1)御沟:指汴京御路两旁的水沟。

(2)平康:唐代长安里名,亦称平康坊,为妓女聚居之所。这里是指汴京倡楼酒馆林立的繁华之处。

(3)骢:青白色的马,今名菊花青马,也泛指马。

(4)霜鬓:鬓发色如白霜,形容年迈。

(5)飞蓬:蓬,指蓬草,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称飞蓬。常用来比喻行踪漂泊不定。

(6)雕阑玉砌:雕花的阑干和玉石砌成的台阶,泛指宫殿。

(7)离宫:本指皇帝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这里是泛指汴京的皇宫。

(8)塞笳:即胡笳,古管乐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故又称塞笳。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冬,以汪大猷为贺金正旦使,曾觌为副,前往金国。他们在回国途中,于次年(1170年)庚寅春,经过北宋都城汴京。作者是汴京人,四十多年后故地重游,感慨今昔,家国之恨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写了这首《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文学赏析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金人统治汴梁城已四十多年,成了宋金多次战争的边缘地带,已破败不堪。而词人自己也已经六十多岁,回想往昔离开时,还是青年,而此时路过,却是白发萧萧,垂老矣。举目所见,那昔日的歌舞之地,宴游之处,已成断井颓垣;那昔日的天街,已如同地狱般的凄凉。睹物情伤词人既悲去国,又悲流年,于是,便将这万千感慨,一齐注入词中。

词的上片以“记”字领起,统领始终。“神京”二字点明感怀对象。繁华地,旧游踪“二句,前句概括性也介绍了京都,后句词人便把自己引入作品之中,表明了他与京都的密切关系。这三个短句构成上片的第一段落,为后面描绘和抒情准备好了铺垫。

“正御沟、春水溶溶”以下,作者紧扣“春”字进行描绘。摹写了自然景物。其中,“御沟”标志宫庭之所在,承接前面的“神京”而来。流淌在御词里明净的春水。由此可以想象那生机勃勃的草木,而这一切都引发了京师人士无限的游春意。

从“平康巷陌”到歇拍的“柳绿花红”,是上片的第三段落。“平康巷陌”,本指歌女聚居之地,这里还指秦楼楚馆、酒肆茶坊、勾栏瓦市等游乐场所。

“绣鞍金勒”句说的是那些“章台走马”的男子,“解衣沽酒”句概写他们的游乐。“柳绿花红”应当是指代城市中献伎的女子。她们穿红着绿,正是所谓“柳绿花红”。而“平康巷陌”则是以这些人为主体的。在宴饮场中,文娱之所,她们是免不了的。因此,此词在“醉弦管”之后,立即补上“柳绿花红”一句点明那些女子正在献艺。这一段落重在写京都市人游冶及宴钦等方面的情景,通过这寥寥数笔,读者便可以想见当时国泰民安。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情调随之而变。起首的“到如今”三字,与上片中的“记”字相呼应,它把词人的神思再度拉回现实。“嗟往事、梦魂中”六字,引发上面蕴蓄的势态,于是,此时的衰败与昔日的繁华便在这里得以绾合。这是六个沉重的字眼,那些令人沉醉的“前事”只能在“梦魂”之中得以出现,这当然是令人伤痛的事情,所以词人在“前事”上更着一“嗟”字,充分表现了苦楚之情。“馀霜鬓”三字,承接前事已成空而来。虽然,这里作的陈述,极为客观,但它的内中却饱含着词人的万般无奈与无限的悲哀。这几句为下片的第一个段落,在这里,词人运用了实事虚写的方法,使其情感更为浓厚。由此,全词转向深入,全词的中心也因此自然推出,即作者过京师之“感怀”。

“但寒烟”至全词的结束,为下片的第二个段落。重在写词人所见,以景物渲染气氛,为抒情服务。“但”字一直贯穿到底,引出此时所见之景:有映入眼帘的唯有漠漠的寒烟和瑟瑟凉风中飘飞的蓬草;昔日的殿宇徒然伫立,而那当年喧嚣的百官朝拜之所,天子臣子议政之庭,早已渺无人迹;苍茫的暮色中,唯见寒笳悲吟声中惊飞的塞雁;依然是昔日拂面的东风,可是,它们此时送来的却只有那说有出、道不尽的凄寂与酸楚。

《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这首词在写作上颇具特色,它主要是以多方面的对比来抒发词人的情感。纵观整首词上下片,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首先,上片以“记神京”引起,下片以“到如今”发端,它们分别贯穿了上片和下片的始终,从而形成了鲜明地、在跨度地对比。就全词所展示的景象来看,是昔日京师宴乐与此时寒笳凄厉、哀鸿长鸣的边塞形成的鲜明对比。在这种强烈的大起大落中,作者的黍离之悲、伤痛之情得以充分地表现。其次,从用笔上看,全词写得比较徐缓。但由于作者在上下片中摄取不同景物和注入不同的情感,这种徐缓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异。就上片来看,它用于较为平实的铺写中,从而表现出一种欢乐惬意的情绪。而当它用于下片的以虚写为主、且更加深刻的描写中时,这种徐缓便将词人的痛楚之情增浓变厚了。最后,就全词的着色来看,虽然同是写春天的景象,但词的上片明丽柔和,而下片更偏重于凄迷冷寂。它们与词人所要表现的情感相吻合起到了衬托和渲染的作用。

作者简介

曾觌

曾觌

南宋词人

曾觌(1109—1180) 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以寄班祗候与龙大渊同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权知阁门事。与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广收贿赂,权势颇盛。出为福建、浙东总管。乾道七年(1171),迁承宣使、节度使。淳熙元年(1174),除开府仪同三司。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著有《海野词》。

参考资料

  • [1]谢桃坊著. 唐宋词谱粹编[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93.
  • [2]本社编. 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 ,200.
  • [3]《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1页
  • [4]喻朝刚,周航主编.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