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大风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

金焦知客至,出郭相远迎。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渡江大风》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江浪之大;颔联一写感受,一写实景;颈联写江中情景,从各方面描绘渡江大风;尾联抒写诗人于孤舟即将靠岸时的愉悦心情。全诗真实、自然地把渡江的情状描绘得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水怒(2)如山立(3),孤(4)我独行。

大风激起的怒涛像山峰一般耸立,孤船横渡大江仅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身子好像坐在龙背上,浪花与船帆一样平。

(5)(6)无所(7)(8)鸣窗有声。

缆绳系地无处所,窗外的风浪声有如鼍鸣。

(9)(10)知客至,出(11)相远迎。

镇江的金山焦山知道有客人将到,走出城外远远地来相迎。

注释

(1)江:指长江。

(2)水怒:指被大风激起的怒涛。

(3)如山立:像山峰一般涌起。

(4)篷:船帆,此指船。

(5)缆:拴船用的铁索或粗绳。

(6)系:打结,拴扣。

(7)无所:即无处。

(8)鼍:即扬子鳄,一名鼍龙,又名猪婆龙,体长六尺至丈余,四足,其皮坚牢,可作鼓面,称鼍鼓。又鼍能鸣,声如鼓。此处形容风涛相激之声。

(9)金:金山,在江苏镇江市西北,原在大江中,清末因江沙淤积,遂与南岸相连。

(10)焦:焦山,在镇江东北江心。金焦两山遥相对峙。

(11)郭:城郭,外城墙。

创作背景

《渡江大风》此诗在《小仓山房诗集》中列在庚寅、辛卯之年,即乾隆三十五、六年(1770、1771年),袁枚五十五、六岁时。他告别仕途已二十多年,寓居随园,过着优裕闲适的生活,经常出外旅游,来往于苏、杭、天台、雁荡等地,遍历东南山水佳处。这首五律,是他过江至镇江时所作,写大风中孤舟渡江的情景和感受。

文学赏析

首联,写孤船渡江遇大风。“水怒”,是拟人写法。“如山立”,是比喻和夸张,都是形容江风之大,江浪之大。下笔有声、有气、有势、有神。渡江遇大风,风卷怒潮如山,迎头而来,大有翻天覆地之势,其险峻不亚于苏轼的“惊涛拍岸”。在狂浪怒卷的江上,惟独“我”坐在这只船迎浪而过。笔锋一转,虽言险象环生,但作者那超脱的性情沉静地表现出来,真是让人叹服。

颔联,写江中过渡和作者在险境中的感受。先用比喻,身子好像坐在龙背上;再用夸张,浪花与船帆一样平。都是形容江中波浪之大,也烘托了江风之大。风大浪高,小船起伏,有被浪卷翻的危险,犹如骑着狂奔的蛟龙,充满浪漫色彩的奇特的想象力。

颈联,写江中情景,先写系地无所,说明只有前行。再用比喻,窗外风涛声如鼍鸣,进步说明风浪满江。此联形容形势险要,惊心动魄。

尾联,写船将靠岸,经过一翻与风浪的搏击,终于看到金山和焦山,无不欣慰。可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欣喜若狂之心,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金山和焦山知道客人到,出城相迎。作者以物人化,以静动化,巧妙地赋静物以性灵,反托人物的性情。表现了诗人即将靠岸的喜悦心情。

《渡江大风》这首诗叙写了诗人乘船渡江的情状。全诗描写了长江上的大风大浪。诗人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出了波涛怒如山,浪花与帆平,风浪如鼍鸣,既惊险又壮观,形象生动,有色有声。

作者简介

袁枚

袁枚

清朝诗人,性灵派三大家

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参考资料

  • [1]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255页
  • [2]王烈夫编著.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4册 明朝、清朝[M].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6.07.第332-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