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气氛,融入作者深沉的哀痛之感,含蓄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
译文注释
译文
清秋望不极,迢遰(1)起曾阴(2)。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远水兼(3)天净(4),孤城隐雾深。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5)日初沉。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独鹤归何晚(6),昏鸦(7)已满林。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
(1)迢遰:即迢递,遥远貌。
(2)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3)兼:连着。
(4)天净:天空明净。
(5)迥:远。
(6)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7)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创作背景
《野望》这首诗云“远水孤城”,当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文学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颈联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野望》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0
- [3]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