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阮郎归·钓鱼船上谢三郎》是北宋俞紫芝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一位清高自持的渔父的清雅生活。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渔翁安于清贫,不屑仕进;下片写渔翁安闲自得的生活情景。全词语言精炼,意境清雅,刻画出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渔翁形象,读来如在眼前。
译文注释
译文
钓鱼船上谢三郎(1)。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2),不肯换金章(3)。
有一位垂钓的渔父叫谢三郎,你看他两鬓如霜,显得那么苍老!他说别看这一身蓑衣一斗笠,比穿锦衣裘皮都来得高贵,你就是拿当官的金印来,我也不换给你!
汀(4)草畔,浦(5)花旁。静鸣榔(6)。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在长满青草的汀州水畔,在长满芦苇的水滨旁,渔翁静静地用长木棍敲打着船舷。自由自在,好一派渔父家风,悠然地生活在这旷远苍茫的潇湘大地上。
注释
(1)谢三郎:《苕溪渔隐丛话》引《传灯录》云:“元沙,福州闽县人,姓谢氏,幼好垂钓,泛小船于南台江,狎诸渔者。年甫三十,忽慕出尘。乃弃钓艇,投芙蓉山训禅落发。秀老用其事也。”
(2)清贵:清高而显贵。
(3)金章:金印。
(4)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5)浦:水滨。
(6)榔:捕鱼时用以敲船的长木棍。
创作背景
俞紫芝为黄龙慧南弟子建隆昭庆门徒,其师对他的评价是“好说俗禅”。他曾作《唱道歌》十章,极言万事如浮云,世间膏火煎熬可厌。好将禅学修养打入世俗生活的兴趣,使俞紫芝创作了《阮郎归·钓鱼船上谢三郎》这首词,具体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阮郎归·钓鱼船上谢三郎》此词刻画了一位白发苍苍,安于清贫,不屑于仕进的渔翁形象,极具隐士风度。
首二句化用典故,塑造出了一位满头白发的渔翁形象,栩栩如在眼前。次二句说渔翁安于清贫,不屑仕进,体现了他的隐士风度。换头三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恬淡飘逸的生活图画,芳草萋萋的汀洲,芦苇摇荡的水滨,便是这幅图画的背景。而悠闲自得击弦而鸣的渔翁便是这幅画的主角,画中所透露出的心如诗般的意蕴更是让人心醉神迷。末了三句是对渔翁生活的赞美,清旷恬淡,传达出渔翁隐士般的超然意趣。
通读全词。这首词一开始以“钓鱼船上谢三郎”自比,收束处又点出“渔父家风”,紧扣玄沙公案始终不懈。对颂古的熟练引用,显见作者深厚的文字禅功底。不过,与颂古意在楬橥公案意思不同,俞氏此词为抒写自我情怀。玄沙三十岁已经出家,而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两鬓苍苍的渔者。他高尚其事,不事王侯,寄情山水,放浪大化。此渔父既非禅僧,也非真正的打渔人,而是在金章和蓑衣之间作出选择的士大夫,这是俞紫芝本人的自况。钓鱼船上谢三郎也好,渔父也好,都是一种自我塑形。在中国文学中,以渔父自比的很多,以禅僧自比也不是没有,但像这首词这样把禅僧、渔父和士人自己的形象熔铸在一起,还是第一次。剃除须发、示人以谢三郎形象的禅师,和双鬓苍苍、追求禅悦的居士有内在共通性。俞紫芝此词借玄沙公案写隐逸情怀,塑造了僧、俗合一的渔父形象。“渔父家风”,实为俞紫芝既向往解脱、又追求逍遥的个人风格的自况。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宋树友主编.渔情古韵.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4年:第158-159页
- [2]喻朝刚著 .喻朝刚文集 第1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第156页
- [3]王德先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第2卷.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30-31页